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的感染状况,为该地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8月耀2007年9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选择玛曲县和碌曲县的8乡21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采用鼠夹、粘鼠板捕捉啮齿类动物进行剖检,收集当地屠宰场绵羊、牦牛的肝、肺和心脏等剖检,进行棘球蚴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对家犬、牧羊犬采用15%槟榔碱溶液驱虫,随机捕杀无主野犬剖检十二指肠成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啮齿类动物331只,经剖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鉴定,4只感染多房棘球蚴,即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和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感染率分别为1.2%(1/87)和2.3%(3/132);6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4只西藏鼠兔(Ochotona tibetana)和7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未感染棘球蚴。剖检绵羊1 021头,其中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1.1% (113/1 021)和0.3% (3/1 021)。剖检牦牛634头,其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为19.9% (126/634)和0.3%(2/634)。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3.0%(17/74)和5.4%(4/74)。牧羊犬、家犬棘球绦虫的检出率为24.6%(15/61),无主野犬检出率为6/13,未发现两型绦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以细粒棘球绦虫感染为主,有少量多房棘球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超微结构。 方法 猪带绦虫病患者驱虫,收集成熟虫卵。次氯酸钠法破卵壳后,等渗细胞分离液(Percoll)收集六钩蚴,人工肠液激活。热琼脂离心法制备电镜样品,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猪带绦虫成熟六钩蚴呈卵圆形,(14~17)μm ×(10~13)μm,表面有不规则的突起或皱褶。六钩蚴小钩从外至内由颗粒带、纤维层和芯髓组成。成熟六钩蚴具成肌细胞、小钩生发细胞和皮层细胞等几种细胞类型。 结论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超微结构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六钩蚴的超微结构相似,但小钩的结构不同;猪带绦虫六钩蚴有形成上皮的双核细胞。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豚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兔皮内刺激试验等,并根据相关标准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的细胞毒性试验、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皮内刺激试验均为阴性。结论一次性自毁式注射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4.
甘南藏族自治州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和碌曲县捕杀达乌尔鼠兔等啮齿类动物,经解剖检查,啮齿类动物达乌尔鼠兔(Ochatona daurica)多房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AE)感染率为1.15%(1/87),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AE的感染率为3.03%(4/132),喜玛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西藏鼠兔(Ochatona tibetana)和小家鼠(MusMuscalus)未见AE感染;啮齿类动物体内未发现细粒棘球蚴(Cystic echinococcus,CE)的感染。 相似文献
25.
痘病毒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病原,各种属间表现出很大的宿主差异。在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中,如天花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和猪痘病毒等一些痘病毒,表现出狭窄的宿主范围,而如牛痘病毒、痘苗病毒和羊口疮病毒等其他痘病毒却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尽管当前对痘病毒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了解不多,然而现已知晓,病毒感染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病毒对宿主应答的调控能力。研究发现,一些痘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使得病原表现出宿主的趋向性,被称为宿主范围因子。目前已在多种痘病毒中发现多个宿主范围因子,这些因子不仅影响病毒的毒力,而且决定了感染宿主的范围。本文将对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痘病毒编码的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做一综述,以加深对痘病毒的分子进化和跨种感染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从构建的剪切引导序列(SL)cDNA文库中筛选猪囊尾蚴相关基因。 方法 提取猪囊尾蚴总RNA,利用SL特异序列和带有噬菌体M13M4的olig(dT)为引物,反转录成cDNA,构建猪囊尾蚴SLcDNA文库。随机筛选并通过酶切、PCR鉴定阳性克隆,分析其同源性。 结果 鉴定出一 332bp的插入片段,含有204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 3′端20bp的polyA尾巴,经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所克隆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如人、秀丽隐杆线虫、果蝇及拟南芥等的RNA聚合酶亚基基因同源性均高达71.6%以上。 结论 筛选鉴定的基因推测为猪囊尾蚴RNA聚合酶亚基基因,而且在不同物种间很保守。 相似文献
27.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P6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入侵相关蛋白P60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表达。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P60基因,克隆入T载体中进行测序,并亚克隆到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pET28a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该基因全长1122bp,编码374个氨基酸,其中前2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序列。与GenBank已经报道的5个不同分离株P60基因相比,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6.4%~99.6%和97.1%~99.8%之间。在推导的P6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存在9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5个Thr-Asn重复序列区,Thr占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6.3%。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分子质量单位为45.6ku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为特异的。经凝胶薄层扫描,重组蛋白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31.6%。结论成功克隆和表达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P60基因。 相似文献
28.
痘病毒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类胞质中复制的双链DNA病毒,痘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可被宿主的一系列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尤其是DNA识别受体可以识别病毒DNA,通过级联放大反应诱导宿主产生I型干扰素、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从而发挥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截止目前,多个DNA识别受体被发现参与了抗痘病毒感染过程,其中TLR9和cGAS是识别并发挥抗痘病毒感染的关键受体。本文对所有参与痘病毒感染应答的DNA识别受体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宿主应答痘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反应机制,为阐明痘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