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肝酶异常和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调脂药、细胞因子调节剂和具有良好前景的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在此对NAFLD治疗药物的近期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高脂高果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枯否细胞(KCs)活化及其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了解KC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致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将20只6~8周龄SPF级C3H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果糖组、高脂组、高脂果糖组)饲养,每组5只。16周后处死小鼠,做肝脏病理检查,同时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中F4/80、NF-KB、p-AKT、AKT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果糖组、高脂组、高脂果糖组肝组织脂质沉积明显,肝脏HE染色存在明显的炎症及肝细胞脂肪变,高脂高果糖组最为严重。与正常组比较,3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F4/80、NF—KB显著升高,果糖组p-AKT(P〈0.01)、高脂高果糖组AKT(P〈0.05)明显降低。结论高脂高糖饮食可使C3H/HeN小鼠出现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表现,NAFLD形成涉及肝组织中KCs活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eAg、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155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与HBe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HBV-DNA阳性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HBV-DNA阳性组中,患者血清HBsAg水平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病毒载量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最低,高病毒载量组时患者血清HBsAg水平明显最高,且高病毒载量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血清HBsAg水平在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清HBsAg水平与HBeAg定量有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可反映宿主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水平.  相似文献   
94.
目的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IV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0年10月之间收治的126例重肝患者血清TBA进行动态观察,且就其与病情转归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其预后。  相似文献   
97.
肝细胞脂肪变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也可见于其他一些慢性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98.
肝小静脉闭塞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缺乏特异治疗,重症患者常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通过危险因素的分析有效避免其发生或在发病早期及时识别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对HVOD的诊断和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此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方法对200例CHB患者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cAg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HBcAg阳性者175例,占87.5%,A组HBcAg阳性率55.0%(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HBV DNA阴性者中(A组),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 DNA阴性且HBeAg阴性者中有7例HBcAg阳性,占46.7%。结论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CHB患者疗效评价和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和血脂与其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CHB并NAFLD患者8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47例CHB患者为对照组;测量身高、体质量,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BMI、TC、TG与CHB并NAFLD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BMI、TC、T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MI、TC及TG均为CHB并NAFLD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BMI、TG与CHB并NAFLD有相关性(P<0.01).结论 TC对CHB并NAFLD的发病无明显影响,BMI和TG均为CHB并NAHD的独立影响因子;TG在预测CHB并NAFLD的发生上比BMI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