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46篇 |
免费 | 751篇 |
国内免费 | 3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3篇 |
儿科学 | 127篇 |
妇产科学 | 141篇 |
基础医学 | 703篇 |
口腔科学 | 78篇 |
临床医学 | 2712篇 |
内科学 | 857篇 |
皮肤病学 | 245篇 |
神经病学 | 191篇 |
特种医学 | 37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553篇 |
综合类 | 4218篇 |
预防医学 | 2260篇 |
眼科学 | 147篇 |
药学 | 1614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1535篇 |
肿瘤学 | 3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387篇 |
2022年 | 470篇 |
2021年 | 577篇 |
2020年 | 414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412篇 |
2017年 | 251篇 |
2016年 | 285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886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758篇 |
2011年 | 736篇 |
2010年 | 796篇 |
2009年 | 701篇 |
2008年 | 655篇 |
2007年 | 748篇 |
2006年 | 672篇 |
2005年 | 629篇 |
2004年 | 641篇 |
2003年 | 502篇 |
2002年 | 396篇 |
2001年 | 391篇 |
2000年 | 398篇 |
1999年 | 370篇 |
1998年 | 310篇 |
1997年 | 318篇 |
1996年 | 252篇 |
1995年 | 238篇 |
1994年 | 246篇 |
1993年 | 180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96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2篇 |
1965年 | 7篇 |
1963年 | 5篇 |
1962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晶状体的透明被解释为其纤维蛋白没有引起大的折射起伏(Trokel,1962;Phili-pson,1973),也解释为其空间付立叶组分(the spatial Fourier components)大小远远小于光的波长(Benedek,1971),当这种折射率起伏的幅度和付立叶组分大小增加时,晶状体散射增强,逐渐发展为不透光,这就是白内障形成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电针退热时家兔的血浆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_2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家兔复制内毒素性发热模型,观察电针退热时血浆,CSF中PGE_2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热高峰期,两组动物的血浆、CSF中PGE_2含量都比发热前明显升高(P<0.091)。电针对内毒素性发热有明显地抑制作用。电针组动物的血浆及CSF中PGE_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作者推论:PGE_2是内毒素性发热的一种中枢性发热介质,电针的退热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种未知方式抑制中枢PGE_2的产生或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3.
观察针刺退热时家兔丘脑下部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雌性24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动物不加任何处理,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i.v.内毒素(ET)引起发热反应,发热组动物i.v.ET后80min体温上升了1.18℃,而电针组动物体温仅上升了0.35℃,比较两组动物的体温上升高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给ET后80min处死动物,观察动物丘脑下部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发热组动物AC活性增强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电针组动物AC活性减弱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PDE活性均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实验结果表明,发热组AC和PDE的活性均增强,而电针组AC活性明显减弱,PDE的活性增强。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是由于AC活性增强使cAMP生成增加,电针组动物丘脑下部cAMP含量减少是由于AC活性减弱,PDE活性增强结果cAMP生成减少而分解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44.
145.
背景:烧伤瘢痕自体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移植后皮瓣漂浮、坏死是影响移植后效果的主要原因,地塞米松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对创伤、应激过程中的免疫失衡具有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烧伤后岛状皮瓣修复患者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及对皮瓣存活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68例烧伤后瘢痕血管蒂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移植后均给予皮瓣下负压引流、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移植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0.2 mg/kg,连续3 d后逐渐减量,移植后第7天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Th1、Th2、Th1/Th2水平,比较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比较两组皮瓣血运障碍、坏死、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皮瓣移植前静脉血Th1、Th2、Th1/Th2水平及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1周后研究组Th1、Th1/Th2水平高于对照组,Th2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烧伤后瘢痕岛状皮瓣修复患者移植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可能通过调整Th1/Th2免疫平衡状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早期诊断胎盘早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彩色多普勒诊断的胎盘早剥患者18例,总结其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超声诊断轻型胎盘早剥者5例,中型胎盘早剥者8例,重型胎盘早剥者5例。其中声像图表现院胎盘增厚者5例;胎盘后血肿者7例;胎盘上缘或者边缘血肿者2例;混合性团块者2例;羊水中凝血块者与胎盘后条状液性暗区者各1例。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胎盘早剥上具有无创、可重复等优点,提高对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的认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仔细检查是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临床诊断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观察黄芩甙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离体心功能和心肌细胞游离[Ca2+]i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摘取心脏后采用Langendorff心脏灌流系统分为五组进行实验,对照组采用正常Tyrode液灌流90min;I/R组先用正常Tyrode液灌流30min后,再行I/R各30min;三种浓度(10、20、40μmol/L)黄芪甙预处理组于停止灌注前,用正常Tyrode液灌流10min后再用不同浓度黄芩甙液灌流20min,最后行I/R各30min。观察各组心功能指标冠脉流量(CF)、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收缩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和dp/dtmin);分离单个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内Ca2+荧光染色强度,计算[Ca2+]i。统计学分析各组各指标测值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心功能指标和[Ca2+]i在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表明,I/R组各心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Ca2+]i高于对照组(P均0.01);3种浓度黄芩甙预处理后,心功能指标值明显升高,[Ca2+]i明显降低(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黄芩甙预处理浓度与心功能指标变化呈正相关,与[Ca2+]i变化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黄芩甙预处理可显著改善I/R心肌的舒缩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黄芩甙降低I/R心肌细胞内游离[Ca2+]i有关。 相似文献
148.
<正> 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常常能反映出人体疾病过程中全身和局部的改变。近年来微循环研究采用新的影象分析技术,使活体微循环的研究不仅能对血液循环中的微细结构作动态的观察,而且能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许多发病学及治疗学的问题。为了从微循环的角度探讨血管性头痛中医分型治疗效应的微循环特征及其变化规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浅析互联网联合循证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做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互联网联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满意度高,P < 0.05.结论... 相似文献
150.
背景:建立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列线图预测模型,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医疗成本至关重要。目的:构建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为可行性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0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市中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0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训练集)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和联合模型对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运用RStudio软件中的glmnet、pROC、rms等工具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并进一步绘制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在对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同院行手术治疗的1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验证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的分析后,进一步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与结论:①此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9.18%(28/305);②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森林图显示,术前住院天数、白细胞值、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钠水平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示拟合良好(χ2=4.57、P=0.803);对以上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均区分度良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图形校准法、C指数、决策曲线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校准曲线位于标准曲线和可接受线之间,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良好;④验证集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形校准法、决策曲线验证预测模型,显示预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相比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构建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利用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可筛选出高危人群,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