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结果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得到92.6%的学生的赞成。结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72.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2例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可通过血小板输注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然而反复多次的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可达30%左右^[1]。笔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需要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作血小板交叉配型,以预防FTR发生。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介入再通手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一例合并多发性脑出血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球囊扩张+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给予球囊扩张+静脉窦血栓介入再通术术后第2d开始患者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至术后3周查体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6mon,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未再复发。结论CVST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发病的时间等因素,尽量选择具有良好前景的个体化血管内治疗方法(私人订制),以求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血肿抽吸术治疗为研究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分析MMP-9与NDS的相关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血清MMP-9水平均在治疗后2d达到高峰,但研究组的高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MMP-9水平逐渐下降,但研究组治疗后7d及14d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ND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第14天研究组N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与NDS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6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采用血肿抽吸术治疗,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MMP-9的高峰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5.
大黄素抗大鼠脑缺血损伤及对炎性因子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大黄素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并从细胞因子水平及表达方面探讨其抑制炎性级联反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大黄素组(低、中、高剂量)。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6 h模型。观察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脑组织TNF-α,IL-1β,TGF-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VCAM-1表达,原位杂交法测定VCAM-1-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症状积分和脑含水量及梗死面积增加,脑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增高、TGF-β水平降低,TNF和VCAM-1的表达增强(P<0.01);大黄素各组神经症状积分和脑含水量及梗死面积明显降低,以低剂量组尤为显著;大黄素低剂量组和川芎嗪组TNF-α和IL-1β水平及TNF,ICAM-1表达明显降低(P<0.01),TGF-β水平增高(P<0.01),大黄素低剂量组较川芎嗪组尤为显著。结论:由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级联反应增强和TGF的保护作用减弱是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大黄素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组织炎性级联反应和提高脑保护因子如TGF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6.
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研究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大黄素组、芦荟大黄素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 h模型.观测大鼠神经症状、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芦荟大黄素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用药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减低.大黄素低剂量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梗塞面积均较川芎嗪组显著降低(P〈0.05),大黄素低剂量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分别较其高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芦荟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梗塞面积分别较中、低剂量组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以低剂量大黄素和高剂量芦荟大黄素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7.
医院环节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医院工作质量包括医疗质量和工作质量.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反映和评价,是医院主要的终末质量.工作质量,即环节质量,反映医院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思想工作对终末质量的保证程度.一些医院常为医疗质量不高所困扰,并非其对医疗质量不重视,而是环节管理质量低下,影响了医疗质量.本文拟对环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方法 104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完全性卒中组(42例)和进展性卒中组(62例),其中进展性卒中组再分为单纯进展组(30例)和依达拉奉组(32例),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7、14天时分别检测TNF-α、IL-6水平.结果 入院第2天,依达拉奉组和单纯进展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38.62±4.52)、(37.52±4.61)mg/L和(141.50±8.41)、(142.38±9.51)mg/L]较完全性卒中组[分别为(30.26±3.85)、(130.36±7.45)mg/L]显著升高(P<0.05),入院第7天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24.70±4.48)、(132.91±7.62)mg/L]较单纯进展组[分别为(40.37±5.20)、(143.25±9.32)mg/L]显著下降(P<0.05),完全性卒中组和依达拉奉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入院第2天达到高峰,而单纯进展组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町能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对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伴抑郁病人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老年AD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2组病人均给予临床常规口服多奈哌齐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血清5-HT和D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oCA评分显著提高,5-HT、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老年AD伴抑郁病人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老年AD伴抑郁病人血清5-HT和D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疑似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变动规律。方法选择疑似青光眼患者158例(316只眼),进行24h眼压测量,测量自清晨9:00开始至第2天清晨7:00,每2h测1次眼压。结果进入研究的316只眼中,只有113只眼(35.8%)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8mmHg(1mmHg=0.133kPa),80只眼(26.1%)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123只眼(39.1%)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且峰值眼压高于21mmHg。眼压高峰最常出现在11AM和11PM到次日5AM,眼压低谷最常见于5PM和9PM。结论24h眼压波动个体差异较大,但其仍是发现夜间异常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