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8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和患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4%,较2008年下降了48.2%,病人数下降至16 510人,较2008年下降了55.2%,晚血病人数降至5 804例,较2008年下降了7.52%,2013年以后全省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至0.18%,较2008年下降了88.8%。全省有螺面积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钉螺面积下降至27 280hm2,较2008年下降了4.4%,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3年以后全省未查出阳性螺面积;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489 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29.6%。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乡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纵向观察林业血防工程的抑螺效果。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上游的安庆市南梗(1989 年造林)、中游段的无为县刘渡花园(2001 年造林)、八步缺(2001 年造林)和下游段的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1997 年造林)为试点,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2010 年秋季现场螺情调查,比较造林前后上述4 个试点螺情变化,以评估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2010 年4 个试点共查螺992 框,其中林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草滩(均P<0.01)。安庆市南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23.6%(χ2 =14.8,P<0.01),活螺密度下降了72.4%,造林后6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低,6 年以后呈回升趋势,但低于造林前,长期呈下降趋势;无为县刘渡花园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50.4%下降到1.16%,(χ2 =180,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3.6 只/0.11m2下降到0.017 只/0.11m2,造林后5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造林前,6 年后呈回升势态;无为县刘渡八步缺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83.7%下降到48.4%(χ2 =32.9,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8.7 只/0.11m2下降到2.5 只/0.11m2,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多数年份低于造林前,而第4、7 年螺情回升;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不利钉螺生存,滩地造林有明显的长期抑螺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了解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因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截至2012年底,全市现有血吸虫病人4 141人,其中晚期病人361人(当年发现11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市尚有钉螺面积39 747.77hm2,其中湖沼型36 843.06hm2,山丘型2 904.70hm2,分别占有螺面积的92.69%和7.31%;全市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共有存栏耕牛3 709头,耕牛感染率为0.12%,较2011年(0.33%)下降了63.64%。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疫情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家畜数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仍然存在,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阐明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AST、ALT、ALP、SDH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别选择全垦间种、全垦不种及不垦不种3种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环境,同时在邻近区域各选择1块未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草滩或芦苇滩环境,采集各不同环境钉螺,分别测定各环境钉螺AST、ALT、ALP、SDH酶活性。 结果 林地环境钉螺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明显高于草滩或芦苇滩环境钉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低于草滩或芦苇滩环境。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钉螺AST、ALT、ALP、SDH活性水平均以全垦间种环境最高、其次为全垦不种,不垦不种最低。 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钉螺体内酶组织化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了钉螺体内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钉螺的生存繁殖。全垦间种林业血防工程模式对钉螺体内酶活性水平影响最大,其控制钉螺的效果将更明显。  相似文献   
85.
据统计晚期血吸虫病人(简称晚血)在重流行区占血吸虫感染者总数的5%~10%[1],因病程迁延不愈,患者身体虚弱,营养和医疗费用高,影响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带来了婚姻、家庭和社会问题.晚血病人救治成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2004年,国务院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对生活贫困的晚血患者实行临时性救助措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安排专项经费提供医疗救助,安徽省于2005年开始实施该计划,研究者对2005-2006年度已救助的晚血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救助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86.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操治国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55-1457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2005年,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为3 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 500万.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在冬季对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wettable powd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ES)的浸杀灭螺效果进行观察,以探索冬季开展药物灭螺工作的可行性。方法 于冬季设置室外观察组(-2~10 ℃)和室内对照组(19~25 ℃)观察50%WPNES浸杀灭螺效果,2组均包含6个浓度的施药组(按照有效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1.000 0、0.500 0、0.250 0、0.125 0、0.062 5、0.031 3 mg/L)和1个脱氯水空白对照组。观察并计算各组24、48和72 h的钉螺死亡率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 室外观察组各浓度浸杀24、48和72 h钉螺死亡率均低于室内对照组,但随着时间延长,两组LC50差距逐渐缩小。1.000 0 mg/L50%WPNES浸杀72 h时,室外观察组钉螺死亡率达到100.00%,LC50为0.153 3 mg/L,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登记用杀钉螺剂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NY/T 1617—2008)要求。结论 冬季低温条件下50%WPNES浸杀灭螺具有可行性,但其现场条件下的灭螺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 分别以行政村、乡镇以及水系流域为区域范围,实施以机代牛、卫生改厕等传染源控制措施,观察螺、病情变化情况,评价其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结果 以行政村为区域范围的8个村在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3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由4.72%降为0.33%,降幅为93.01%;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由0.0088只/0.11m2降为0.0015只/0.11m2,降幅为95.45%.铜陵县老洲乡在整乡推进传染源控制措施3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由4.78%降为0.08%,降幅为98.33%;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由0.015只/0.11m2降为0.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及九华河流域、升金湖流域分别在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4年、3年、2年后,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由4.65% 、4.52% 、3.65%降为1.32%、1.75%、1.91%,降幅分别为71.61%、61.28%、47.67%;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0.007 5只/0.11m2、0.005 2只/0.11m2、0.0053只/0.11m2降为0.0004只/0.11m2、0、0,降幅分别为94.67%、100%和100%.急性血吸虫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防治效果较为巩固.  相似文献   
89.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经口感染家犬及SD大鼠后特异抗体、虫卵及虫体变化情况,探索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新传播途径。方法 自安徽省休宁县收集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分别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常规饲养。收集感染动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收集粪便,检测并殖吸虫虫卵。感染后30周剖杀,检获肺脏或肌肉中并殖吸虫成虫或童虫,比较分析尾蚴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得虫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家犬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和IgG抗体与囊蚴对照组的抗体变化规律一致,仅IgM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实验组SD大鼠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抗体存在时间和IgG的OD值高水平维持时间均较囊蚴对照组大鼠短。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家犬粪便中均检出并殖吸虫虫卵,肺脏中查到并殖吸虫成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SD大鼠粪便中均未查到虫卵,在其肌肉中均发现并殖吸虫童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可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为当地居民并殖吸虫感染新途径的探索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9年发布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杀螺剂的室内和现场药效试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旨在为杀螺剂的药效试验和评估提供标准化流程,从而为所在国监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等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对该《指南》的背景以及室内试验、小规模现场试验、大规模现场试验等主要内容进行翻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