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8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42.
实现防治策略转变 加快血防工作进程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转变过程,并阐述了现阶段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于控制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引江济巢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论证该工程是否会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引江济巢工程拟选择的白荡湖、菜子湖和凤凰颈引江线路,分别调查每条线路引江段、途经地区和入湖段血吸虫病历史和当前流行状况。结果 2007年引江段现有钉螺面积13.1~327.7hm2,占总面积的92.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1.9%~22.6%,耕牛感染率为3.2%~6.3%;工程渠道途经地区仅菜子湖线路有螺,面积为38.6hm2,占总面积的7.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0.3%~5.2%,耕牛感染率为0~4.2%;工程线路入湖段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结论 3条线路均经过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各线路引江段。结合历史螺情和当前的流行状况,单纯从血吸虫病防治角度出发,白荡湖线路为最佳选择线路。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我省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的要求,对全省的3个监测点实施监测和调查。结果全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4.0%。钩虫是我省主要流行的土源性线虫,其感染人数占总感染人数的95.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除40-50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呈现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土源性线虫以轻度感染为主,农民和从事家务活动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333%.其中受精活蛔虫卵占50%。结论我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对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临床发病特征的分析,探索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徽省13个县(市)血防机构1997~2004年期间诊治的62例脑型血吸虫病病例进行临床发病特征分析。结果:62例脑型血吸虫病例分析显示男女性别比为2.88:1,平均年龄(33.40±10.73)岁,以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居多,占75.8%。临床表现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为主,占90.32%,临床上诊断该病主要采用血清免疫学、B超和CT检查,发病部位以顶叶、额叶、颞叶常见,以单发病灶多见。单纯吡喹酮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全部病例随访,51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脑型血吸虫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发病比例较大,发病类型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多见。影像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发病类型、病灶部位、特性探讨发病原因对该病发病机制和分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该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减轻该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水位变化对长江安徽段下游滩地钉螺孳生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0-2016年间和县陈桥洲长江日均水位数据、滩地螺情与药物灭螺资料,并结合滩地现场调查了解滩地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大坝启用前后水位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滩地开发利用和钉螺孳生分布的关系。结果 三峡大坝启用后,陈桥洲长江水位总体有所下降,滩地年淹水天数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59 d减少至21 d(Z=2.440,P=0.015);圩外滩地开垦面积由大坝启用前的0.95 km2上升为4.55 km2,目前已达到圩外滩地面积的85.0%;药物灭螺覆盖率降低,年覆盖率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3.0%降为0.0%(Z=4.116,P<0.001);钉螺面积下降缓慢,年面积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317.6 hm2下降为264.6 hm2(Z=1.744,P=0.081);钉螺密度下降迅速,年中位数由大坝启用前的0.84只/0.11 m2下降为0.27只/0.11 m2(Z=3.779,P<0.001)。结论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安徽段下游水位下降有利于滩地开发利用,不利于钉螺的孳生和扩散,这对血吸虫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安徽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全省56个县(市、区)设立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在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不少于200人.收集调查对象的...  相似文献   
49.
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石台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当地防治工作。方法选择龙泉、垄上及源头3个流行村,开展人畜及野生动物的病原学查病,计算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3个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狗、猫及野鼠,其中人感染率分别为0、1.01%和0.87%,野鼠和狗感染率分别在22.22~33.33%和4.35~26.47%。感染度以野鼠最高,达609.91(算术均数)和259.06(几何均数)。并在当地另一乡发现1只野兔感染血吸虫。结论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地位尚有待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50.
安徽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本文探讨了安徽省血吸虫病的发现历史, 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带来的严重危害;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全省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和取得的显 著成效;重点归纳了长期实践中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控所作的探索和创新,尤其在血吸虫病诊断技术、防控策 略以及兴林抑螺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血吸虫病控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