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0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视神经损伤是一严重、并非少见的疾病,它包括直接性视神经损伤、间接性视神经损伤以及同时伴有其它眼组织损伤。现将我们三年内所诊断的间接性视神经损伤14例病人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男性13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右9例、左5例,年龄11岁~45岁,大多为青壮年。创伤原因:汽车、自行车车祸8例、摔伤4例(高处跌伤或昏倒)、拳击和球击伤各1例。创伤当时有意识丧失7例(数分钟~3天),合并有颅脑症状并有它科诊断者9例,2例行脑外科手术。眼部情况:患者首次来眼科就诊时间:从外伤后20分钟到43天不等.大多数于5天内。初次检查时视力;无光感3例,光感4例,  相似文献   
22.
夏群  龙力  卢颖毅  戴虹  楮德发 《眼视光学杂志》2004,6(3):172-174,178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组40例(45只眼)患者分别进行视力检测、屈光矫正、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并且采用Amsler表检查患者的中心10 °视野有无视物变形,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患眼的抑制性暗点;采用同视机三级画片检查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和远距离立体视功能.21例(25只眼)行SLO微视野检查.9例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手术.检查结果用SPSS 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患眼矫正视力为0.2~1.0(平均0.41),对侧健康眼的矫正视力为0.3~1.5(平均0.82),患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下降与健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Amsler表检测显示82.2%的患眼有视物变形和(或)中心暗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和SLO的微视野检查显示分别有71.05%和72.0%的患眼抑制性暗点呈阳性,裂孔分期愈高暗点阳性率愈高(P<0.01).采用同视机检查40例患者中,10例(25.0%)双眼同时视功能丢失,20例患者(50.0%)无中心融合功能或融合不稳定,22例患者(55.0%)的远立体视功能>800".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裂孔分期的早晚有关外,还与视力的良莠、病程的长短及裂孔径的大小显著相关(r=-0.66、-0.57、-0.33,P<0.05).9例行玻璃体切割并裂孔填充术的患者,术后除1例由Ⅳ期裂孔转变为Ⅱ期裂孔外,其余8例裂孔封闭,4例视力提高1~2行,3例视力无变化,1例下降;术前有双眼融合功能者2例,术后增加至4例;有立体视功能者由术前的2例增加至术后3例.结论黄斑裂孔不仅损害患眼中心视力,还严重损害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功能的受损程度除与视力的好坏有关外,还与裂孔分期的早晚、病程的长短、裂孔直径大小及有无中心抑制性暗点等因素相关.病变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望重建或改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改变。方法 正常对照组17例 (30只眼 ) ,糖尿病患者 6 8例 (114只眼 )进行矫正视力、眼压、散瞳眼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 30只眼 P波潜伏期为 2 7.8m s± 2 .5 7m s,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DR) P波潜伏期为2 7.89ms± 3.2 5 m s,背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BDR) P波潜伏期为 30 .90 ms± 3.2 5 m s,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PDR) P波潜伏期为 34 .90 ms± 4.18ms,正常对照组与 NDR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与 BDR、PD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波振幅密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分期间也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无荧光渗漏的 P波潜伏期为 2 9.82 ms± 2 .34 ms,有荧光渗漏的 P波潜伏期为 32 .98ms± 4.2 5 ms,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无荧光渗漏的振幅密度为 11.2 7ms± 3.6 5 ms,有荧光渗漏者为 8.2 4ms± 3.6 8ms(P <0 .0 5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检测 ,特别对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诊断、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左克明教授曾于1950至1980年任北京医院眼科主任,并于1956至1979年任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享年105岁.左老虽然离开我们已经4年,但他的优良品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耐心听取他人建议的治学态度,特别是为中华眼科杂志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名誉工作的事迹,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25.
巩膜外植物脱出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目前普遍采用合成材料硅胶、硅海绵作为外植物,术后外植物脱出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外植物脱出的原因1.1感染感染是引起外植物前移、脱出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很多学者认为外植物脱出是感染表现之一,即使无任何炎症表...  相似文献   
2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所发生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引起手术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在手术成功的眼中也可因期增殖性病变的存在影响视功能。本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所发生的增殖性病变的发病机理、与血-眼屏障关系、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7.
李永  戴虹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76-577,W001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不同时期的特征。方法 :对 12 1例 ,14 7眼 ,诊断为视网膜前膜或有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行OCT检查。每眼均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 112例 (83 % ) ,13 8眼 (94% )符合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各种特征。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增至 3 44 8± 13 5 1um ,范围为 13 8~ 865um。 49眼有玻璃体后脱离、 5 5眼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高反光带。 5 6眼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囊样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2 4眼为Ⅱ期以上黄斑孔。 2 6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发展至黄斑裂孔的全过程 ,且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8.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80例肝衰竭患者共207例次,选择单纯血浆置换治疗77例患者共200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两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显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疗效及并发症与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相当,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优势肌瘤剔除(1aparoscopic uterine artery occlusion combined with ascendant myomectomy,LUAO—M)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中期疗效。方法在腹腔镜下分离解剖子宫动脉主干,双极电凝或PK刀闭合子宫动脉,然后电针切开肌瘤表面包膜,使用剥离器剥离、剔除优势肌瘤(所有浆膜下肌瘤和径线≥3cm的肌壁间肌瘤),合成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表面浆肌层切口。结果手术时间(102±36)min;术中出血量(88.7±58.4)ml;术后住院(7.9±0.2)d;术后病率5.1%(5/98)。术后发生肠梗阻1例,皮下气肿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98例随访21—52个月,平均36.3月,平均随访3.6次,月经异常缓解率95.9%(4/98),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7.7%,肌瘤复发率3.1%(3/98)。结论LUAO-M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0.
输入性登革热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区域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乏力,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多见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常引起暴发流行。云南过去曾发生过输入性登革热,昆明市尚少见到发病报道。我科从2001年7月。2007年11月共收治输入性登革热6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