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00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71.
目的:探讨MLC及MLCK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例子宫肌瘤及其附近正常平滑肌组织中MLC、MLCK及p-MLCK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MLC、MLCK及p-MLCK在子宫肌瘤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均高于平滑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显示MLC及MLCK mRNA在子宫肌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Western blot检测MLC、MLCK及p-MLCK蛋白含量在子宫肌瘤组织中显著高于平滑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C及MLCK在平滑肌及肌瘤组织中表达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推测其可能与细胞收缩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72.
应用OCT观察黄斑裂孔的自发闭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黄斑裂孔多发生于60~70岁,无屈光不正的老年女性,人群中约有千分之三的患者因黄斑裂孔而致视力损害,是比较常见的致盲眼病。外伤性黄斑裂孔多发生于年轻人,一般是由于受伤后黄斑部视网膜撕裂或外伤性黄斑囊样水肿破裂所致的黄斑中心凹处的神经上皮缺失。近年来由于对黄斑裂孔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大部分病人视力都有所改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黄斑裂孔进行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73.
黄斑视网膜前膜(ERMs)是临床常见的眼底黄斑病变,其中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MEM)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无明确的原因,起病隐匿,临床进展缓慢。由于大多数患者的视功能障碍较轻,故被认为较其他黄斑病而言预后不太严重[1,2]。与IMEM相关的视功能研究报道甚少,我们对96只ERMs患眼的诸项视功能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将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2年至2005年间确诊为IMEM的患者71例,患者来自我院眼科门诊和体检人员,排除既往眼底病史、外伤史及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其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9.38±7.70)岁。单眼患者46例,占64.78%,…  相似文献   
174.
戴虹  赵晶  曹群  陈海波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1040-1042
毛霉菌引起的急性真菌感染,按感染部位分为鼻眼脑型(又称鼻脑型)、肺型、肠胃型、皮肤型、中枢型,其中鼻眼脑型最为常见。该病常被误诊,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死亡率极高,不少患者是在临终或死后尸解时才确诊。由于该病在发病初期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眼部表现,患者常首诊或就诊于眼科,因此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5.
黄斑部视网膜转位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斑部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黄斑部疾病引起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黄斑部视网膜转位手术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手术原理、适应证、方法、效果、并发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6.
戴虹  牛英 《云南医药》2002,23(1):72-72
患者男,55岁。因反复乏力,肝区不适,肝功能异常8月,加重半月于2001年2月12日入院。入院前曾两次住我科,查抗-HAV(-),抗-HBs(+),抗-HCV(-),抗-HEV(-),EBDNA(-),HCMVDNA(+)。肝穿活检病理报告:中度慢性肝炎G3S3,查出巨细胞包涵体,诊断巨细胞病毒肝炎,慢性,早期肝硬化。经护肝治疗,肝功未完全正常出院。入院查:T36.2℃,P7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出血点、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肋下4cm,剑…  相似文献   
177.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眼玻璃体状况,探讨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与DME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确诊的无明显牵引的DME 169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和OCT检查结果,分析患眼玻璃体状态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的关系。结果169只眼中无玻璃体脱离者156只眼,占92.3%,中心凹平均厚度为297 μm;玻璃体脱离者11只眼,占6.5%,中心凹平均厚度为229 μm;部分玻璃体后脱离者2只眼,占1.2%,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47 μm。结论无明显牵引的DME患眼中大多数眼未发生PVD和浅分离,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时所产生的牵引力不是DME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41-343)  相似文献   
178.
乳腺癌在中国大城市的发病率已跃居女性肿瘤首位。目前手术、放、化疗仍是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水肿是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放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存在自行加重的恶性循环,患者常需终身忍受此病带来的外观异常、反复感染、上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痛苦。如何预防并降低其发生显得十分重要。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8年3月我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的358例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视力表进行。患者治疗前平均视力为(33.41±19.43)个字母,平均黄斑视网膜厚度(CRT)为(343.63±88.60) μm。所有患者先行常规PDT治疗,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根据检查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复行单独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观察统计每只眼的平均治疗次数、患者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和CRT的变化,以及黄斑区出血及渗出、PCV病灶的渗漏情况。结果 每只眼平均重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次数为(2.8±1.6)次,平均重复联合治疗次数为(0.4±0.5)次。所有患眼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患眼视力为(44.21±17.24)个字母,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0.8个字母。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1)。24只眼中,视力提高11只眼,占45.8%;视力稳定13只眼,占54.2%。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出血、渗出完全吸收7只眼,占29.2%;黄斑区出血、渗出明显减轻17只眼,占70.8%。FFA及ICGA检查发现,荧光渗漏停止17只眼,占70.8%;仍有轻微荧光渗漏7只眼,占29.2%。OCT检查发现,视网膜下积液消退19只眼,占79.2%;视网膜下积液减轻5只眼,占20.8%。患者平均CRT为(171.33±38.06) μm,较治疗前平均降低172.30 μm。治疗前后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P<0.05)。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PCV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PCV病灶渗漏。  相似文献   
180.
处理医患纠纷中存在的鉴定“二元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解决医患纠纷的专门性规范,医学鉴定是我国目前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以及过失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权威鉴定。司法鉴定中的法医类鉴定有其专门的适用领域,将法医类鉴定用于处理医患纠纷,出现"二元化"甚至"多元化"鉴定,很难客观、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因此,树立医学技术鉴定的权威性,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