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5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慢性常压缺氧的方法复制了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了川芎嗪(LTZ80mg·kg~(-1),iP)对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作用及cGMP含量(血浆和肺小动脉)和肺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基因的mRNA表达之变化.结果表明,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升高,但cGMP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NOS基因mRNA表达明显减弱;cGMP含量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明显负相关;LTZ对正常大鼠肺动脉压、cGMP含量和肺组织NOS基因的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使慢性缺氧大鼠上述指标逆转.结果提示慢性缺氧大鼠肺组织NOS基因mRNA表达降低是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的机制之一,而LTZ增强了慢性缺氧大鼠肺NOS基因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预防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改变,探讨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及其mRNA在肺内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 (1)收集急性期COPD患者(13例)和普通体检者(9名)血清标本,检测还原型谷胱苷肽(GSH)、活性氧(ROS)、总抗氧化力(TAOC)和γGCS活性;(2)收集肿瘤伴或不伴COPD肺叶切除患者临床标本(COPD组12例,对照组10例),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肺组织中γGCS及γGCSmRNA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急性期COPD患者血清中GSH[(2387±386)mg/ml]降低、ROS[(2463±199)U/ml]增高、TAOC[(534±022)U/ml]降低、γGCS活性[(1922±336)U/ml]增强,与对照组[分别为(3687±634)mg/ml、(1023±112)U/ml、(1136±107)U/ml和(1237±296)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急性期COPD患者血清中GSH、ROS、TAOC、γGCS活性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无相关性(P>005);(3)原位杂交发现,γGCSmRNA在COPD组肺泡、支气管和炎症细胞中呈高表达[吸光度(A)值半定量分析分别为029±005、031±005和028±006],与对照组(分别为014±003、017±004和020±005)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43.
哺乳动物细胞存有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为NOS蛋白家族。本文综述了NOS家族的基因结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范围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主要涉及氧化/抗氧化失衡、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炎症机制和细胞凋亡4个大的方面,而氧化/抗氧化失衡是COPD发生的关键机制,到目前为止COPD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阐明.而蛋白质组学从整体的角度研究蛋白质,能精确地反映细胞、组织或器官中蛋白质动态变化,探寻疾病相关的标志物,为阐明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从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清和血浆中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和疾病相关的标记分子.因此蛋白质组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将为COP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COPD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5.
氧化/抗氧化失衡是许多肺部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肺Krueppel样转录因子(KLF2/LKLF)是锌指Kiue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由于最初发现KLF2主要在肺内表达因此称为KLF2。一直以来KLF2被认为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肺与血管的发育,成熟T细胞的存活、静止与迁移中起重要作用。而近来发现KLF2也具有重要的抗氧化作用,能调控多种抗氧化酶和抗氧化转录因子的表达。本文就KLF2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抗氧化系统的作用和在肺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6.
D4-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GDI)是RhoGDP解离抑制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抑制Rho蛋白与GDP解离,参与细胞的收缩、黏附、迁移、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行为。目前已证实D4-GDI参与了肺癌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干预D4-GDI的表达能够改善这些疾病的病理改变与预后。  相似文献   
47.
观察了大鼠急性缺氧前后血浆和呼出气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动物吸人10%,20min后,血浆NO_2/NO_3浓度从23.56±7.13升至41.63±10.10μmol/L(P<0.01);呼出气NO浓度出0.099±0.055增至0.162±0.108ppm(P<0.01).提示急性缺氧时NO生成增多可能在缺氮性肺血管收缩(HPV)中起调节作用。为探讨吸入NO对HPV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呼吸给缺氧大鼠吸入40ppmNO,发现动物缺氧(10%O_2)10min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而缺氧同时吸入40ppmNO10min,mPAP和PVR较缺氧时明显降低(P<0.01),与基础值无显著差别(P>0.05),且发现△PVR%为2.94±9.85%,较缺氧时66.18±23.39%明显降低(P<0.01),但吸入NO对体动脉压、体血管阻力,心输出量、血气和高铁血红蛋白无明显影响。从而提示吸入NO选择性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且完全逆转HPV。  相似文献   
48.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研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情况。方法:常压间断缺氧法复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通过测量右心室流入及流出道长度、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厚度、右心室和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对其右心室重构情况进行定性研究。结果:缺氧14d后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右心室流出道长度及右心室肥大指数显著增加,缺氧21d后右心室游离壁重量显著增加;右心室流人道长度及左、右心室壁厚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早期表现为离心性肥大。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HIF-1α、P-ERK1/2、iNOS蛋白表达变化在其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PASMC,设计常氧组、低氧组及ADM、L-NAME、PD98059干预组,用MTT比色法和PCNA的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增殖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P-ERK1/2、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1)低氧24 h组的A值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而PD98059及ADM干预组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 L-NAME干预组明显高于低氧组和常氧组(P<0.01)。(2)免疫组化表明,低氧24 h组呈阳性表达(P<0.01)。PD98059、ADM抑制了PCNA的表达(P<0.01), L-NAME促进了PCNA的表达(P<0.01)。(3)各组在低氧培养24 h后,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均P>0.05)。(4)Western blotting表明常氧组少量HIF-1α、iNOS、 P-ERK1/2表达,低氧4 h后均表达增高(P<0.01),8 h仍维持在高峰(P<0.01),而HIF-1α、P-ERK1/2在低氧24 h后表达下调。L-NAME促进了HIF-1α表达(P<0.01),PD98059部分抑制了HIF-1α、iNOS及P-ERK1/2表达(P<0.01);ADM部分抑制了HIF-1α表达,促进iNOS表达(P<0.01)。结论: 低氧能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对细胞的凋亡无影响;HIF-1在低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郑冰雅  孙静  洪国庆  胡杨  彭建雄  戴爱国 《安徽医药》2019,23(12):2535-2538
目的探讨医学本科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 2018年 9—11月抽取湖南省两所本科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和长沙医学院)的医学生共 698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杰弗逊共情量表对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所本科院校医学生共情能力均分为(11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