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等流行病学特点。45例肝移植手术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1.1%,其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粪肠球菌(70/398)、阴沟肠杆菌(64/398)、真菌(59/398)、大肠杆菌(56/398)。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与高耐药性的特点,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抗生素仍分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与革兰氏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发生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总结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例48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 单次6h(或多次)MARS人工肝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氨、尿素氮、肌苷、尿酸等水平,其中15例病人成功过渡到肝移植,1例晚期肝硬化病人经人工肝治疗后肝性脑病症状得到缓解,因各种原因不愿再行肝移植,出院后2周死亡,另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未能等到肝移植而死亡。2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治疗后好转出院。治疗成功率为88.9%。结论 MARS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为过渡到肝移植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43.
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病原菌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肝移植手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结果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1.1%,分离病原菌398株,其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粪肠球菌17.6%、阴沟肠杆菌16.1%、真菌14.8%、大肠埃希菌14.1%,碳青酶烯类、糖肽类抗生素仍分别是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 结论细菌性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主要并发症,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发生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期间行肋弓下腹膜后腔134例无肝素切取供肾(无肝素组)及82例肝素抗凝切取供肾(肝素抗凝组)效果.结果 2组均成功切取活体肾,手术时间110~200 min,热缺血时间10~20 8,2组移植肾后各有一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组供肾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肝素组出血少.结论 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方法安全可靠,供肾质量好.出血少.  相似文献   
45.
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附1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1例成功采用半离体肝切除,余肝自体移植治疗紧贴第一肝门和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癌患者。由于手术难度极大,并极具风险,且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手术方法目前尚未完全规范,因此要使该手术更进一步推广,围绕该手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肝外科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期间行肋弓下腹膜后腔134例无肝素切取供肾(无肝素组)及82例肝素抗凝切取供肾(肝素抗凝组)效果。结果2组均成功切取活体肾,手术时间110~200min,热缺血时间10~20s,2组移植肾后各有一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组供肾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肝素组出血少。结论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方法安全可靠,供肾质量好,出血少。  相似文献   
47.
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诊断、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 全组18例患者出现29例次感染,感染率为47.4%(18/38)。所有感染均出现在术后3d以后,感染部位肺部占37.9%(11/29),腹腔24.1%(7/29),血液17.2%(5/29),胆道13.8%(4/29),泌尿系统3.4%(1/29),肝脏3.4%(1/29)。感染菌株中阴沟肠杆菌占27.6%(8/29),大肠埃希菌24.1%(7/29),金黄色葡萄球菌20.7%(6/29),表皮葡萄球菌10.3%(3/29),肺炎克雷伯菌6.9%(2/29),白色念株菌6.9%(2/29),粪肠球菌3.4%(1/29)。感染病死率38.9%(7/18)。上腹部手术史、手术持续时间、输血量、胆道重建方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持续高血糖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 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及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肝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法检测术后主要病原菌的药敏情况;三维实验法检测主要阴性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产酶情况;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检测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检测Van基因。结果 55例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对4种及4种以上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40%。阴沟肠杆菌与大肠杆菌的ESBLs与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32.4%、36.8%和33.8%、10.5%,同时产二种酶的检出率为24.3%、7.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8.8%、11.1%,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2%、18.5%。结论 肝移植术后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与多重耐药性;ESBLs与AmpC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耐药的因素;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存肝移植术后的检出率增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肾脏替代治疗(RRT)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治疗措施的价值.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月在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接受RRT的肝移植受体患者,依据不同预后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按接受不同RRT种类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病死率的指标.对数据进行f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接受RRT的患者中,有31.25%的患者因为肝移植而生存或者出院,68.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组患者与移植组相比,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98±2.32与4.45±2.02,P=0.008)、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5±7.1)mm Hg与(65.4±12.9)mm HgP=0.040;1 mm Hg=0.133 kPa].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间歇血液透析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间歇血液透析组相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82±2.12与3.45±1.91,P=0.040)、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0±14.2)mm Hg与(68.5±15.3)mm Hg,P=0.002]、更低的血清肌酐浓度[(320.12±185.15)μmol/L与(420.55±158.32)μmol/L,JP=0.008].肾功能衰竭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 结论对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病死率仍高,但可使部分患者得以肝移植而生存.  相似文献   
50.
艾亮  张盛  王强  李夏  成柯 《器官移植》2021,12(6):767-772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体器官移植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由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但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BV相关性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指导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实体器官移植EBV相关性PTLD的发生情况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