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6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52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13篇 |
内科学 | 854篇 |
皮肤病学 | 27篇 |
神经病学 | 37篇 |
特种医学 | 113篇 |
外科学 | 185篇 |
综合类 | 421篇 |
预防医学 | 174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50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23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258篇 |
2003年 | 219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在急性高龄重症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1年5月期间接受PTGD治疗的35例高龄、重症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手术后右上腹疼痛症状1~3d缓解,手术后24h体温及白细胞明显下降,2~3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32例胆汁培养结果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对伴有结石的27例患者于引流术后2~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论 PTGD安全、简便、创伤小,是一项治疗高龄重症胆囊炎患者有效的方法,可以替代开腹胆囊造口术.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构建方法。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80余例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构建中供肾获取、修剪、血管吻合及输尿管重建过程, 记录手术操作要点、时间及成功率, 分享改良肾移植模型构建经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完成180余例异体异位大鼠肾移植模型构建, 成功率约85%(154/181), 受体手术时间70~75 min, 血管吻合时间为(25.3±3.8) min。结论改良肾移植模型易于掌握、耗时较短、成功率高、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验证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与人胰腺突触角蛋白6 (STX6)在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BV影响糖、脂代谢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ACT-STX6,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技术验证LHBs与STX6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实验组和各阴性对照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均存在差异,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LHBs与人胰腺STX6在胰腺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大鼠清醒无麻醉状态下的侧脑室给药方法。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15只,使用自制脑室置管系统对大鼠行侧脑室置管,置管术后大鼠自由恢复1周,每日对大鼠进行驯养5~10 min。术后8~10 d在清醒无麻醉状态下每日向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术后11 d侧脑室注入10 μL美蓝后麻醉大鼠,全部开胸经升主动脉插管,行甲醛心脏灌注后处死大鼠,待甲醛固定灌注完毕后取脑组织。结果:2%的美蓝溶液注入后脑室的全部内壁均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染色法)染色后脑内未见明显的出血或炎症,2只大鼠给药前, 置入侧脑室的不锈钢导管未见脑脊液溢出。结论:清醒无麻醉状态下的大鼠侧脑室给药方法简单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6.
糖尿病肾病因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中药治疗介入糖尿病肾病早期可逆转病程发展,文章整理和总结辽宁省名中医专家马晓燕教授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病机分析,指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瘀血内阻是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始终的一种主要病理变化;而气阴两虚兼血瘀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病变要妙。针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病机,又提出益气养阴活血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Ag、HBsAb、HBeAg、HBe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
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e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55、P = 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62、P = 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 = 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Ag、HBe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
结论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 2 ×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29.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认识其发病规律、探索新型抗病毒治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病毒调节基因的结合蛋白研究HBV 相似文献
30.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HBEBP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人肝细胞中与HBEBP2相互作用的基因。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BEBP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BEBP2,转化酵母菌AH109并在其中进行表达。随后与预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提取文库质粒pACT2-DNA并与pGBKT7-HBEBP2共同转化AH109酵母菌株,于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筛选以排除假阳性克隆。挑取真阳性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6种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人类线粒体蛋白、人类α-2-糖蛋白1、人类磷酸甘露糖-p-长醇利用缺陷1和人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4个已知功能蛋白及2个未知功能序列。结论筛出人肝细胞中一组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BEBP2在HB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