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5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428篇
内科学   317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229篇
综合类   1088篇
预防医学   382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425篇
  8篇
中国医学   467篇
肿瘤学   9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以中药承气汤为主灌肠治疗腰骶部外伤截瘫导致顽固性尿潴留,有效率为100%,笔者认为本症主要是局部瘀血刺激腰骶部神经、大肠、膀胱,引起膀胱机能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152.
目的以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再分别与0、0.1、1.0及10.0μmol/L罗格列酮作用24 h,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及肝X受体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蛋白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引起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和肝X受体αmRNA表达亦上调(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肝X受体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途径影响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的表达,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通过高蛋氨酸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模型,观察中药养心汤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叶酸组、养心汤组,每组10只。空白组喂养常规普通饲料,模型组、叶酸组、养心汤组喂养含3%L-蛋氨酸的常规普通饲料,共12周,建立血管功能障碍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纯净水;叶酸组大鼠灌胃叶酸片混悬剂1.8 mg/(kg·d),养心汤组大鼠灌胃养心汤浸膏混悬剂2.34 g/(kg·d),灌胃4周。实验结束后,大鼠麻醉称重取材,取胸主动脉电镜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变化;腹主动脉取血离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蛋白C受体(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水平。结果电镜下可见空白组大鼠血管内皮完整连续未见明显损伤,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大部分脱落,偶见残存内皮,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养心汤组大鼠血管内皮基本连续完好,损伤程度明显减轻;ELISA检测结果可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O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5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3岁,因双踝、双膝关节疼痛、发热5天入院.5天前患者在连续盘坐数小时后右踝关节疼痛,随之左踝、双膝关节疼痛,行走时明显,局部无红肿.全身无皮疹,伴发热,体温38.1℃,无咽痛,流涕,咳嗽.左膝关节逐渐肿胀,活动受限,以"单瘫原因"于2005年12月13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体查:T38.8℃,血压110/70 mmHg,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未们及.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双踝关节压痛,无红肿.左膝关节红、肿、热、压痛,不能动弹.双下肢皮温正常,动脉搏动好.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方法 基于洋葱模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构建指标池;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有效应答率均为100%,专家意见可靠性较高;专家的判断系数(Ca)、熟悉程度(Cs)及权威系数(Cr)均>0.7,提示专家意见可信度高;专家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294、0.342,均为P<0.001,表明专家意见协调,对指标的重要性认识差异性较小。最终根据“洋葱模型”理论及专家意见确定构建了一套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的协调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指标表层、中间层和核心层3层。其中,核心层为“核心职业价值观”,中间层为“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和素养”,表层为“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专业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6.
肾上腺皮质腺癌(AC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笔者曾遇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7.
1 概述 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 简称α-LNA),为全顺式9,12,15-18碳三烯酸,属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是组成人体各组织生物膜结构的具有广泛生理活性和明显药理作用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动物乳汁、植物的叶、根、茎和果实、苔类、蕨类等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中均含有一定量的α-亚麻酸,其中亚麻子及苏子中含量最高,可达50%以上.但人体内本身并不能产生α-亚麻酸,只能从外源食物中摄取.从食物中摄取的α-亚麻酸在人体内通过去饱和酶和碳链延长酶的催化作用,最后合成多烯不饱和脂肪酸EPA(20碳5价不饱和脂肪酸)和DHA(22碳六价不饱和脂肪酸).EPA是体内三烯前列腺素如PGI3、TXA3和五系白三烯的前体,DHA是大脑、视网膜等神经系统膜磷脂的组成成分.这两种物质在降脂、降压、抗血栓、抗癌、抗过敏等多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1,2,3].  相似文献   
158.
近年来,植物生物碱的相关药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在临床中取得确切疗效。去甲乌头碱作为植物生物碱的代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去甲乌头碱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去甲乌头碱主要通过调控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等效应,具有典型的多靶点、多通路共同发挥作用的特征,与多种疾病的治疗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对去甲乌头碱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可为去甲乌头碱的后续开发、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早期外源性甲状腺素对仔鼠小脑发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B(Trk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SD仔鼠128只,于出生当 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组)和甲状腺素组(T组),每组各为64只.仔鼠出生第1d至生后10 d,T组每日皮下注入给予L-甲状腺素7.5 μg;C组皮下注入给予...  相似文献   
160.
崔荣星  荣强全  杨雪娇 《系统医学》2023,(10):142-145+150
目的 分析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1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13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红蓝球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常规组行单纯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行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式对患儿住院时间、惊厥发作时间、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血常规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3.25±1.03)d、惊厥发作控制时间(8.25±1.27)h、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2.78±0.25)d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2.773、2.408,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血红蛋白更高、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热惊厥患儿选择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住院时间、惊厥发作控制时间及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更短,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患儿血常规更加接近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