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0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研究显示干细胞有随环境发生分化即“环境依赖性分化”的特性,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组织是否存在此种特性目前尚未形成公识。
目的:观察化学诱导剂和模拟的生物微环境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2在苏州大学心血管内科干细胞移植实验室完成。
材料:6~8周龄SD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新生1~3 d同种系SD大鼠,用于心肌细胞的培养。
方法:取SD大鼠股骨骨髓,培养至第2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97%以上,制成4×108 L-1的细胞悬液,实验分为4组:单纯DMEM培养组: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5-氮杂胞苷组:24 h后培养液内加入10 μmol/L的5-氮杂胞苷;心肌细胞裂解液组:将4倍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的心肌细胞裂解液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瓶中;间接接触组:在培养体系中放入millicell插入式细胞培养皿,28 d收获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连接蛋白43、CD31的情况;RT-PCR法检测各组早期心肌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NKX2.5、β-肌球蛋白重链及α-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实验组诱导4周后特异性抗原呈阳性表达,实验组与单纯DMEM培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间接接触组较心肌细胞裂解液组阳性细胞数目稍增多,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D31是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单纯DMEM培养组和5-氮杂胞苷组无表达,其他两组弱阳性表达,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诱导4周后,均表达心肌前体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和GATA4,同时表达胚胎期占优势的心肌细胞特异性β-肌球蛋白重链,而没有表达成年期占优势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肌球蛋白重链。
结论:5-氮杂胞苷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心肌细胞裂解液和细胞间接接触模拟的心肌微环境也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细胞介于成熟的心肌细胞和心肌祖细胞之间的心肌细胞前体。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23只)和MIP组(25只),分别在试验的不同时间段行血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同时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两组实验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在再灌注期均明显升高(P〈0.05),MIP组缺血前的计数值也升高,但在再灌注期同一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较之基础状态时,MIP组再灌注60、120min时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整个再灌注期TXB。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对照组自缺血40min起,可溶性P-选择素及。rX82水平均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MIP组再灌注120min的可溶性P-选择素以及缺血后的TXB。水平均明显降低、再灌注60、120min的6-Ket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MIP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病变区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3.
下壁导联心电图异常改变:Brugada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的信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评估和预测Brugada综合征猝死风险的手段。方法使用维普全文数据库检阅文献,获取87例Brugada综合征原始文献,符合入选标准的Brugada综合征25例,根据患者有无死亡及其家族中有无猝死病史,分为猝死组(n=10)和非猝死组(n=15),比较两组肢体导联QRS波电压和形态变化。结果猝死组Ⅱ、aVF和aVR导联QRS波电压显著低于非猝死组。猝死组下壁导联1型(至少一个导联T波宽而平坦,升支僵直及ST段不可辩认)和/或2型(至少一个导联QRS波矮小,连同T波和P波形成老鹰飞翔样)变化显著高于非猝死组。结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体表肢导联,特别是下壁导联心电图可能包含着患者的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心肌炎药物及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效果及观测指标。方法在3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男12例、女19例共分为2组,即药物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组(药物可控组n=14)和药物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药物不可控组n=17),排除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肾病等。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心超检查等19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药物可控组共14例,药物不可控组共17例,药物不可控组使用机械循环支持后存活10例,死亡7例。两组在血压、晕厥发生率、室速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及白细胞计数五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如存在低血压、有晕厥及室速史,有左室射血分数低及高白细胞计数等,应积极进行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显性房室旁道对心电图额面电轴和横面移行区的影响。方法选择经RF-CA术证实的显性单房室旁道86例及隐匿性单房室旁道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房室旁道分为左前壁(LA)、左后壁(LP)、左侧壁(LL)、右前侧壁(RAL)、右后侧壁(RPL)、右侧壁(RL)、前间隔(AS)、中间隔(MS)及后间隔(PS)房室旁道。对比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观察RFCA术前、后额面电轴的改变或/和横面移行区的移位。结果①30例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RFCA后,心电图额面电轴无一例发生变化,横面移行区2例发生变化,28例无变化。②86例显性房室旁道患者RFCA术后,心电图额面电轴和/或横面移行区均发生改变。LL、LA旁道心电轴右移(P0.01);LP、RL、RPL、MS及PS旁道心电轴左移;RAL、AS旁道术前、术后心电轴无差异(P0.05)。结论显性房室旁道可引起心电图额面电轴和横面移行区的变化,且改变特点与旁道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6.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在暴发性心肌炎(ulminant myocarditis,FM)患者临床救治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12月间住院患者,符合心肌炎诊断标准者332例,FM者75例,其中对内科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15例FM患者应用CVVH治疗的情况。收集以下参数:(1)性别、年龄、病程;(2)CVVH技术及方法:操作方式、血管通路、抗凝方式、滤器种类等;(3)比较CVVH前后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cTn,心电图,超声心动图(LVEDD,LVEF,CO),胸片心胸比例等变化;CVVH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生命体征(T,HR,RR,BP);心肌酶谱(CK-MB,LDH,ASST,CK);肝肾功能(TB,AST,ALT,BUN,Cre,UA);电解质(K);WBC;Hs-CPR的比较;(4)存活者及死亡者CVVH滤过参数(总滤液量,置换量,滤过持续时间)的比较等。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9例(60%),女性6例(40%),年龄16岁~69岁(37.4±15.6)岁。死亡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较存活者长,前者为(72.5±33.5)h,后者为(44.0±31)h,总体生存率73.3%(11/15)。(2)CVVH采用经中心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建立体外循环,其中经颈静脉置管7例(47%),股静脉置管8例(53%)。抗凝以低分子肝素为主,有出血倾向者以无肝素抗凝法。血滤器选用AN69聚丙烯腈膜(33.3%)或聚砜膜F60(66.7%)(HOSPAL,Industrie-69330,Meyzieu,France)。(3)CVVH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前后比较为[(17.1±3.3)分vs(6.9±3.7)分,P<0.001];T,HR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R,血流动力学于24小时后趋于稳定,低血压、休克等症状改善(PP<0.001),cTn透析后恢复至正常值。WBC,Hs-CRP以72 h降低明显(PPPPP<0.05],置换量为[(1875.0±477)mL vs(2758.2±466.2)mL。结论 (1)15例患者应用CVVH治疗后急性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生命体征(RR,BP)、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WBC、Hs-CPR、心电图、超声心动图(LVEDD,C0)、胸片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评价自主设计和研制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识别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除颤效果.方法 应用交流电刺激实验动物诱发室速/室颤,记录并分析AED对窜速/室颤的识别以及除颤放电的整个过程,评价其诊断识别和除颤性能.结果 诱颤96次,除颤145次,记录心电数据167段次,共计103 740 S.室速/室颤的识别准确性为99.5%,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9.6%.除颤成功率和除颤能量呈正相关,成功除颤的能量阈值为(78.75±35.64)J,电量阈值为(0.11±0.04)C,电压阈值为(1216.67±260.87)V.结论 自主研制的AED具有较高的识别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识别和除颤效果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09.
心房电机械检测与阵发性房颤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电-机械检测(Pd、Pmax、LAD)和心脏神经内分泌激素BNP水平与阵发性房颤(PAF)相关性及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0例阵发房颤患者,及92例无房颤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测量左房最大内径(LAD)及监测血液脑钠肽(BNP)水平,随访1~3年,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发作情况。结果有PAF患者Pd(p<0.001),Pmax(p<0.001),LA(p<0.05),BNP(p>0.05)大于无PAF患者;单变量分析显示LAD、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分析显示Pd为PAF的独立预测因子;以Pd≥45.0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1.4%。结论Pd、Pmax、LAD及BNP联合分析,对PAF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尤其Pd可作为PAF的一个无创特异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92例胸痛患者,临床怀疑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前,采用TTE从不同切面和角度,探测观察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及其范围。对行急诊PCI的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观察RWMA范围的变化及改善程度。结果TTE检查提示,89例存在RWMA,经急诊CAG均证实其相关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符合率100%,且其RWMA的区域与相关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及闭塞程度也明显相关。结论TTE可作为AMI诊断的可靠指标之一,也是选择适合患者作CAG、PCI以及评价急诊PCI后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