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卒中的急救——从"时间是大脑"到"生理是大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诊疗研究的历史充满了积极进取和消极悲观两种态度的抗争。40年前,当神经科或内科急诊夜班医师遇见突发一侧偏瘫的患者时,他们不需要匆忙去给患者作检查,因为那时对该病的认识为“当卒中发生的时候,它已经结束了”。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用于3h以内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结果后,对脑梗死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时间是大脑“的新时代。许多医院建立起了“绿色通道”,各种媒体也开始宣传脑梗死患者早期到医院溶栓的重要性。今天,尽管研究者仍频繁地引用1996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试验结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美国仅有3%~8%的卒中患者可以得到溶栓治疗,t-PA没有显著改善公众健康。重要原因在于:在急性卒中组织管理的效率因素外,3h的时间窗确实过于狭窄,即使在发达国家,多数患者仍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并在时间窗内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32.
正近年来,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多集中于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治疗的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后起之秀支架介入治疗技术逐年进步,在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剥脱术对比支架置入术的随机临床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相似文献   
33.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2011版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二级预防指南(ASA2011二级预防指南)第五部分对临床一些少见卒中类型的治疗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4.
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MRS)分为好结果(MRS0-3)、差结果(MRS4-6)两类。结果 溶栓前18例(72%)患者为TIMI0-1,7例(28%)为TIMI2。溶栓后13例(72%)患者部分/完全再通,5例(28%)未再通。18例患者(72%)为好结果,7例(28%)为差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4例(16%)。结论 急诊动脉溶栓是可行安全的,溶栓前侧支循环、再通及溶栓后24h神经学检查上的提高(NI)与好结果密切相关,无再通与脑出血及死亡密切相关。提高动脉内溶栓临床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重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建立的高分辨磁共振数据库,将基底动脉存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人群和基底动脉正常且未发生供血区缺血性卒中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3D CUBE T1WI成像方法,测量并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斑块和管壁特征,包括管周面积、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直径。结果研究共纳入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46例和对照组55例。缩窄性重塑是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形式,占55.1%。1例患者的基底动脉可见缩窄性重塑斑块和扩张性重塑斑块共存。与扩张性重塑斑块相比,缩窄性重塑斑块的狭窄率更大(P0.01),重塑指数、管周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和基底动脉直径更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的基底动脉管周面积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137),而管壁面积(P0.01)和最大管壁厚度(P0.01)更大,管腔面积更小(P0.01)。结论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以缩窄性重塑为主的局灶性重塑,但不存在累及血管走行全程的普遍性重塑。  相似文献   
36.
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或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评价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动态的病理过程,最先出现脂纹,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壁重塑向外扩张,斑块表面纤维帽出现溃疡、破裂、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1,2]。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一病理过程某一阶段的临床评价已成为可能。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可分为心血管、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等3个范畴,其中颈部和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对于卒中最为重要。颅内、外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造成的血管事件可直接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断为ICAS(狭窄>50%)的患者,根据既往是否有狭窄侧血管负责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分为症状性ICAS组和无症状性ICAS组。同时纳入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包括记忆、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的测评。比较组间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大小血管病负荷、脑萎缩、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差异,筛选认知功能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比较3组间整体认知和各认知域Z分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0例ICAS患者,其中无症状性ICAS患者103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5.86±11.78)岁],症状性ICAS患者67例[男性44例,平均年龄(57.49±10.75)岁],同时纳入91例对照[男性39例,平均年龄(56.21±9.70)岁]。症状性ICAS组较无症状性...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动脉是一个活跃的器官,会随多种病理生理情况发生重塑。从早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粥样硬化所致的局灶性动脉重塑,到近年来报道的普遍性动脉重塑。文章综述了颅内动脉重塑定义、分类,研究测量方法,重塑机制及与临床症状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回顾1例经多普勒动态超声诊断及监测脑梗死的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40.
超早期脑梗死的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观察对象为发病6h以内中度至重度的缺血性卒中,头颅CT排除出血,拟选择进行动脉内溶栓的患者。全部进行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使用血管直径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共收集了30例患者,平均57岁,其中男性23例。发病至血管造影时间(218±64)min。头颅CT显示陈旧脑梗死灶2例,可疑低密度9例,其余正常。血管造影显示87%患者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中20例(77%)为前循环受累,6例(23%)后循环受累;另外还发现10条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4例(13%)血管造影正常。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血管中以椎动脉最为常见。多部位和多血管受累达11例(37%)。高度狭窄的血管中需要高选择加压才显示血管残腔。1例患者同时有双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结论脑梗死6 h内超早期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在选择治疗的方法和治疗途径上应该考虑不同的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和同时受累的血管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