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现临床前生物标志物将获益巨大。除了罕见的卒中相关单基因疾病,许多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青年卒中是多基因遗传病。近20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验证研究和meta分析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青年卒中的遗传学研究。本篇综述阐述了青年卒中的遗传学证据以及相关的单基因突变和候选基因变异,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 报道1例临床高度怀疑脑卒中而影像学发现双侧、对称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临床和解剖分析双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产生机制.结果 单侧脑桥的旁正中梗死病灶可致数月后出现双侧脑桥小脑束华勒变性,表现为头颅磁共振成像上双侧小脑中脚对称、均一的长T1、长T2、高Flair、高DWI、低ADC等信号.结论 脑卒中后华勒变性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这一现象可以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头颈联合HR-MRI技术,探讨在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寻找MCA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患者的150个同侧前循环动脉单位,根据MC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MCA粥样硬化(+)组和MCA粥样硬化(-)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分叉夹角、颈动脉管腔面积比值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形态分型,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MCA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对MCA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MCA粥样硬化(-)组(113个)相比,MCA粥样硬化(+)组(37个)颈动脉分叉夹角更大[41.2°(28.8°~56.5°)vs. 32.6°(24.7°~46.2°),P=0.026],而流出道与流入道管腔面积比值更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形态平滑型更少、迂曲型和扭折型更多、颅内段形态钝角型更少、直角型和锐角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每增加10°,OR 1.232,95%CI 1.007~1.507,P=0.042),逐步退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同(每增加10°,OR 1.276,95%CI 1.050~1.550,P=0.014);ROC曲线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预测MCA粥样硬化的AUC为0.622(95%CI 0.515~0.730),最佳截断值为37.0°,敏感度为57.5%,特异度为64.9%。结论 对于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和转换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病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5.
OCSP分型对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应用于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 2 7例超早期动脉溶栓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与血管造影 (DSA)、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DSA为金标准 ,OCSP分型各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塞 (TACI) (87 5 % ,95 % )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72 7% ,88 9% ) ;腔隙性梗塞 (LACI) (6 6 7% ,92 3% ) ;后循环梗塞 (POCI) (10 0 % ,10 0 % )。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与分型显著相关 (P =0 0 2 1)。结论 对超早期动脉溶栓患者进行OCSP分型是可行的 ,与DSA、NIHSS的一致性较好 ;但这需要由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6.
袁伟壮  徐蔚海 《华西医学》2021,36(6):707-713
近年来,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已成为临床和研究的有用工具.利用HRMRI可以在活体内观察到颅内血管壁病变,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病理生理学信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指导.对于狭窄性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组可以有多种病因的综合征:心脏疾病、颅内或颅外动脉自身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都可经过多种机制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已有研究提示,在这些病因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对于我国住院卒中患者而言是最常见的。因此,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0岁。主因排尿、排便障碍5年余,左上肢无力18个月,四肢麻木、无力2个月,于2014年9月15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排便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便秘与腹泻每周交替出现,偶有黑便,间断出现大小便失禁,未予处理。约18个月前出现左上肢无力,抬举困难,持物不稳,持筷、系扣等精细动作均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 :对 14例发病在 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灌注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 0d进行 ,根据ModifiedRankScore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Ⅲ )、差结果 (MRSⅣ~Ⅵ )两类。结果 :7例患者为TIMI 0~Ⅰ ,溶栓后 6例患者部分 /完全再通 ,1例未再通 ;另 7例患者为TIMIⅡ ,溶栓后除 1例外均完全再通。溶栓后 3 0d ,14患者中 12例为好结果 ,2例死亡 ,其中 1例死于脑出血。经平均 18个月的随访 (0 .5~ 2a) 12例生存患者均为好结果。结论 :动脉溶栓对发病 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可行安全的 ,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对溶栓前脑动脉未完全闭塞患者长期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