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肝癌新的血清标志物:可能改善肝癌早期诊断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现在最常用的监测手段是定期检测血浆中甲胎蛋白(AFP)水平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然而,甲胎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令人满意。近年来,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成为可能,各种有希望的新的肿瘤标志物被相继发现,其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最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诊断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在仅有的少数报道中,其敏感性可达69%,特异性可达90%,而其异构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和100%。除此之外,新发现的肝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的标志物有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α-L-岩藻糖苷酶(AFU)、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粘液素1(MUC-1,KL-1)等。这些新的血清标志物,正在被各种临床研究进行检测,有希望改变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现状。我们正在进行GP73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2.
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特点和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c^-MDP)山对肺癌患者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探讨肺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我院近三年140例肺癌有转移病例,对骨转移的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骨转移率为34.1%,骨转移部位以胸部骨骼为最多,其次为脊柱和骨盆,肺腺癌,鳞癌较其它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摄片与X-CT,结论:全身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最有价值,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随访。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高原缺氧对平原移居高原战士运动后心功能的影响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6名健康成年战士,从平原移居到3800m高原生活0.5~2.0年,分别检测对照组、HBO 5天组和HBO 7天组安静和负荷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肌作功指数(Tei inde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 (cTnI)。体力负荷:节拍器控制的5min蹬阶运动,频率25次/分,台阶高30cm,负荷强度650(kg·m)/min,为中等强度的体力负荷。结果 HBO预处理7天安静时的Te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预处理5天、7天运动后的Tei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LVE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BO预处理5天、7天运动后的血清CK-MB、cTnI水平较预处理前的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平原移居高原人在中等强度体力负荷后出现心功能下降现象,HBO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运动后心肌损伤从而增强心功能。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介绍了提纯鼻疽菌素的试制经过。曾选用合成培养液试制了四批菌素,用小白鼠安全检验合格,证明无毒性;用鼻疸菌致敏豚鼠和鼻疽马进行效力试验时,与国际标准提纯鼻疽菌素(荷兰制)的效力相近似,比老鼻疽菌素的效力高。试验证明,应用0.5mg/ml提纯鼻疽菌素对马颈部皮内注射0.1ml,或用1mg/ml菌素点眼0.3ml,进行鼻疽检疫是可行的,其特异性高,非特异性反应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鼻疽病诊断液。  相似文献   
75.
我院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骑跨性硬膜外血肿36例,17例给予保守治疗,19例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6.
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免疫Lou/c大鼠脾细胞与IR983F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1株能分泌特异性体的杂交瘤细胞系。用放射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酶技术等对这一组大鼠单克隆抗体(单抗)进行了特性鉴定和病毒抗原性分析。发现11株单抗中,9株为抗核壳蛋白(NP)特异性,2株为抗G2糖蛋白。大多数抗NP单抗无中和活性及血凝抑制(HI)活性,但有2株例外,具有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左房内径(LAD)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的Pd、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Pd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37.7±1.6)mm]显著高于观察组[(35.9±1.3)mm](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此种效应可能与缬沙坦改善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78.
患者,女,27岁。因左眼视物变形2周就诊。发病前无头疼、发烧、流涕、腹疼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视力1.0,左眼0.1,矫正视力0.5,矫正度数均为-7.0D。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射正常,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一),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玻璃体未见炎性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多次小剂量^131Ⅰ-血管抑素(AS)放射受体治疗(RRT)对荷瘤小鼠肿瘤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荷Lew is肺癌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多次小剂量RRT、化疗、单次大剂量RRT治疗,观察14 d内肿瘤体积变化和小鼠生存期,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肿瘤中CD34和核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以及正常小鼠RRT后体重、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改变。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多次小剂量RRT组小鼠生存期延长(P〈0.05),疗效优于其他各组(P〈0.01)。大、小两种剂量^131Ⅰ-AS对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131Ⅰ-AS治疗组肿瘤中CD34和NF-κB P65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1)。结论:多次小剂量RRT优于化疗;^131Ⅰ-AS小剂量放射免疫治疗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的同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病机制. 方法: 以FD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罗马Ⅱ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3个临床亚型,每型患者随机取10人为一组,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做胃电图及胃排空检测. 胃排空检测后,再将30例FD患者分为2组,胃排空正常组和胃排空延迟组. 利用胃电图仪记录胃电变化,通过99Tcm标记的固体餐检测胃排空. 结果: ①30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缓18例,占60.0%,其中,溃疡样型4例,动力障碍样型7例,非特异性型7例.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胃电图餐后平均振幅降低(P<0.05),就餐前后平均振幅差减小(P<0.05),就餐前后平均频率、餐前平均振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排空正常组胃电图41.7%异常,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胃排空延迟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FD胃排空延迟组胃电图83.3%异常,就餐前后平均振幅差减小(P<0.05),餐后平均振幅降低(P<0.05),就餐前后平均频率、餐前平均振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胃运动障碍是FD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