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炎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氏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合称炎性肠病(IBD)。在我国,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但研究显示,IBD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感染(如细菌及毒素、病毒等)、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等关系密切。1IBD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UC主要侵及大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病变由远端向近端连续性发展,少数累及回肠末端;粘膜表面有很多纵行的糜烂、溃疡及炎性息肉,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是隐窝脓肿。CD在全胃肠道均可发生,以肠道为主,呈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的全壁层炎性病变,粘膜呈匐行性、裂隙…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和rs2228001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03例胃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进行XPC基因rs2228000位点和rs2228001位点多态性检测;并采用PHASE 2.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与rs2228001在胃癌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个SNPs构建的单倍型AT与CT与胃癌的易感关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分别为2.62,10.51;分层分析显示AT与cT单倍型在性别、吸烟、饮酒、年龄分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T单倍型中随年龄的增大,OR值逐渐增高,在<50岁、50~60岁、>60岁3个年龄层中OR值分别为1.91(95%CI:1.08~3.38)、3.49(95%CI:1.50~8.15)、5.43(95%CI:1.58~18.67).结论 XPC基因rs2228000与rs2228001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与胃癌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和rs2228001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03例胃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进行XPC基因rs2228000位点和rs2228001位点多态性检测;并采用PHASE 2.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与rs2228001在胃癌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个SNPs构建的单倍型AT与CT与胃癌的易感关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分别为2.62,10.51;分层分析显示AT与cT单倍型在性别、吸烟、饮酒、年龄分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T单倍型中随年龄的增大,OR值逐渐增高,在<50岁、50~60岁、>60岁3个年龄层中OR值分别为1.91(95%CI:1.08~3.38)、3.49(95%CI:1.50~8.15)、5.43(95%CI:1.58~18.67).结论 XPC基因rs2228000与rs2228001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与胃癌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组、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CAGGM)组及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CAGD)组作对照。比较2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GF-Ⅱ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分期、恶性程度、肝转移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结果:血清IGF-Ⅱ水平胃癌组和CAGD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01,P〈0.01),且胃癌组较CAGGM组、CAGD组血清升高(P〈0.001,P〈0.001),CAGD组与CAGGM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周血清IGF-Ⅱ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较早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差分化型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较分化型明显升高(P〈0.05);胃癌有无肝转移、是否伴Hp感染其血清IGF-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IGF-Ⅱ水平升高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血清IGF-Ⅱ水平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手术切除是否彻底、判断病情变化有一定临床价值。Hp感染与血清IGF-Ⅱ水平升高可能分别作为独立因素,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5.
7年中用超声检出PHC1218例,其中有PCT184例,检出率为15.2%。根据本文观察,作者将PCT分为光团状、絮片状、枯枝状三型。本组有5例絮片状PCT,以前未见报道,估计它可能是发生PCT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66.
改良的肝活检术后护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7.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术前常规保肝治疗,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自脐带血中提取移植所需要的干细胞,通过肝动脉介入的方法注入肝脏内。干细胞移植后第1、4、10及16周行肝功能检查,第10、16周行肝脏CT检查评价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第1~10周8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6周血浆白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均〈0.01),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术后第16周CT显示肝脏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修复肝损伤、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及其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及其Ⅱ型受体(IGF-ⅡR)表达与胃癌分型、分期、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胃癌、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CAGD)组织中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结果:胃癌组IGF-Ⅱ阳性表达率为76.1%(51/67),较CAGD组及CAG组明显增高(P<0.05,P<0.01),且CAGD组较CAG组有明显差异(P<0.05),IGF-Ⅱ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0.01);胃癌组IGF-ⅡR阳性表达率为59.7%(40/67),较CAG组明显升高(P<0.01),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其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及TNM分期均无密切相关。结论:IGF-Ⅱ过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是胃癌发生过程中一个较早期的分子事件,并影响其生物学行为,而IGF-ⅡR过表达对胃癌发生、分化有促进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9.
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胰腺炎病因学和病情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AP)多伴有肝功能损害.有报道AP肝功能受损可达60%。但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AP原因及病情之间的关系少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68例AP患者肝功能与病因及病情的关系,旨在探讨肝功能变化对明确AP病因及预测病情程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0.
从学分分布看卫技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及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身教育体系下卫生类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人员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途径及其差异.方法:对114名参加2003年度卫生类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人员,按职称类别分为初晋中级医技、初晋中级护理,中晋副高级医技、中晋副高级护理以及副高晋升正高级医技人员共5大类别,计算各类人员所获的学分及其途径.结果:(1)各类人员所获学分均值为30.6~44.0,并以Ⅰ类学分为主;(2)在所有类别晋升人员中,发表论文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为第1位;(3)在第2位学分构成中,初级护理人员为杂志继续教育,其他类别人员均为参加学术会议;(4)在第3位学分中,初级医技和初级护理人员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其他人员为参编专著;(5)科研成果、科研立项学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最少,均为0.1%,其次为外出进修,仅占0.7%.结论: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杂志继续教育及在职学历教育、参加专著是医务人员获得继续教育学分的主要途径,通过科研立项与成果以及到国外进修获得学分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