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56例,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和囊切除组(B组)54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C组)5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2.96%,31.41%(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结论: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局麻药量减少。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化合物E-2-(3',5'-二甲氧基苯亚甲基)-环己酮(IV8)对人类宫颈癌(HeLa)、肝癌(HepG2)、前列腺癌(Dul45)和胃癌(SGC7901)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评价IV8对上述4株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lV8对HepG2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以及采用AO/EB双荧光染色法评价IV8对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IV8抑制HeLa,HepG2,Dul45和SGC7901细胞的IC。值分别为2.10,11.32,36.50和89.53gmol/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IV8处理的细胞出现明显增殖抑制和形态学改变;AO/EB双荧光染色IV8组可见凋亡细胞。结论:药理实验结果表明IV8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24.
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剖宫后阴道分娩组产妇的出血量、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与首次阴道分娩组产妇的相关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再次剖宫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腹腔粘连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与首次剖宫产组评分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剖宫产并非是唯一选择,因为如果产妇的各项指标均符合阴道分娩,可以在阴道试产机帮助下进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综合评价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rs12478601、rs13405728、rs13429458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2017年11月以前发表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rs12478601、rs13405728、rs13429458与PCOS发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Meta结果显示,亚洲人群纯合子模型中病例组的SNP-458(A)(OR=0.5,95%CI为0.42~0.61,P0.00001)、SNP-728(A)(OR=0.49,95%CI为0.38~0.62,P0.00001)、SNP-601(C)(OR=0.53,95%CI为0.46~0.62,P0.0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洲人群显性模型分析结果示,病例组SNP-458(A)(OR=0.69,95%CI为0.64~0.74,P0.00001)、SNP-728(A)(OR=0.66,95%CI为0.60~0.71,P0.00001)、SNP-601(C)(OR=0.69,95%CI为0.60~0.79,P0.00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欧美人群纯合子模型中,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SNP-458(A)(OR=0.58,95%CI为0.24~1.41,P=0.23)、SNP-728(A)(OR=0.99,95%CI为0.69~1.43,P=0.96)、SNP-601(C)(OR=0.91,95%CI为0.76,1.09,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洲人群中SNP-728的等位基因A、SNP-458的等位基因A和SNP-601的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PCOS的患病风险,欧美人群中3个位点可能与其致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健康成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急进高原时健康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各项症状指标在评估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由海拔2260m急进到海拔3500m和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组,在3天内、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观察其变化情况。分析各项症状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在4600m海拔地区,3天内组和7天组与15天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随着留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3500m15天组比较,只有4600m7天组有差别(P<0.05)。在同一海拔地区,随着时间的延长,无反应率先降后升;轻度反应发生率先略有升高,而后降至初进高原的水平;中度反应发生率先轻度升高,而后降低至最低。在各组16项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共有7项——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腹胀和口唇发绀;在4600m的3组中,症状发生率排名第一的均为头痛;3500m组症状发生率的排名与4600m各组有较大的区别。结论:健康青壮年人在急进到高海拔或特高海拔地区后,开始习服至少需要2周以上时间。急性轻症高原病首先是较为敏感的脑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人体急进高原后,主要以心、脑、肺器官发生应激性改变为主。建议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研究中,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调查者和被检者进行诊断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28.
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的变化水平,探讨分析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的应激性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急进海拔2 260m和4 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分急进后的3天以内、(4~14)天和15天以上三个时间段检测血氧代谢物质及酶.结果:①急进高原后,同一海拔水平不同时间段各血氧代谢酶变化规律如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配醛(MDA)的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有着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歧酶(SOD)有一定的变化,但相对稳定;腺苷酸(AMP)有着先降后升的特殊变化;②急进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氧代谢酶之间的变化:GSH差别非常有显著性,AMP差别有显著性,而GSH-PX、CAT、MDA、SOD差别均无显著性;③急进海拔4 600m组和平原地区对比: GSH和GSH-PX差别有显著性,SOD差别有非常显著性,MDA无差别.海拔4 600mGSH和GSH-PX高于平原地区,而SOD则低于平原.结论:GSH、GSH-PX、CAT和c-AMP这四项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可反应急性缺氧状态.SOD和MDA可能做为慢性长期高原低氧环境暴露下氧代谢失衡的指标可能较为合适,在评估急性缺氧时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受伤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收治15例病人创伤性膈肌破裂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行手术治疗,经胸入路2例,胸腹入路4例,经腹入路8例,二次手术1例,术前诊断10例,治愈14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