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残胃癌(GRC)的胃镜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GRC的患者143例,分析其检出率、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手术病因、术式、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残胃癌变部位及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GRC检出率为4.11%,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以老年人(≥60岁)居多(64.34%),病程超过10年者占74.83%,平均病程为18.6年。胃溃疡术后致癌率(12.60%)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致癌率(7.13%)相仿(P>0.05)。行毕Ⅱ式患者GRC发生率(5.39%)明显高于行毕Ⅰ式者(2.57%,P<0.01)。GRC的Hp感染率(65.03%)明显高于同期一般残胃人群(27.70%,P<0.01)。GRC临床表现不典型,癌变部位多发生于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残胃患者中,老年患者、男性、病程超过10年、行毕Ⅱ术式、Hp感染等均为GRC的高危因素,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目前确诊GR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大肠黑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大肠疾病。近20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消化内镜的普及,MC的内镜检出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1980年至2003年经大肠镜诊断的MC730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流行病学、临床与内镜特点及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该病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3.
很多人一旦听说自己得了“萎缩性胃炎”就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得胃癌。  相似文献   
104.
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 -2003年间3 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 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2)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 <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4)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残胃伴及不伴胆汁返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5.
经内镜食管异物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异物发生率在消化道中仅次于胃.我院自1977年经内镜取除消化道异物41例,其中食管为11例,占26.8%,胃27例,结肠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9岁.男性6例,女性5例(见表1).  相似文献   
106.
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大出血的内科止血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70年代中期H_2-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以治疗消化性溃疡以来,能很有效地加速活动性溃疡愈合,由溃疡引起的急、慢性穿孔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亦有所减少。但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大出血(PuMb)仍较常见,老年人因PuMb或出血手术后并发症的病死率仍为10%左右,因而有效、安全的内科止血实属必要。PuMb急诊内镜下可看到两种出血征象:即溃疡面有渗血、滴血或喷血的活动性出血;溃疡底部血管显露、血凝块、血痂的新近出血。后者再出血的可能性很大,据研究,血管显露者,再出血率约58%(54/93)。这种消化性溃疡的持续出血或再出血常导致手术或死亡。近年来对PuMb内科止血治疗有很大进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7.
作者通过在硬化剂治疗前后作经皮肝穿门静脉造影(PTP)以了解栓塞形成范围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关系。肝硬化性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6例(男22,女4),年龄32~70岁,内镜下均显示有F_2、F_3型蓝色曲张静脉伴红色征阳性。在X线下经注射硬化剂以栓塞曲张的食管静脉及其供支。所用的硬化剂为已加有造影剂的5%乙醇胺油酸酯(ethanolamine oleate)。注射量以充盈其供支为限,一般4~36 ml。注射后拔取内镜,即以先前插入胃腔内的气囊充气压迫注射部位30分钟至3小时以止血。每隔1天至2周注射一次。每  相似文献   
108.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分析了1975年6月至2001年8月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缺血性结肠炎39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按年龄是否大于60岁分为老年组29例与非老年组10例,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5天内行全结肠内镜及病理检查,大多于治疗后2周至2个月内复查结肠镜,部分病例取病变粘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临床主要表现均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本组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老年组一过性炎症型有24例,狭窄型有4例,仅有1例坏疽型。而非老年组一过性炎症有9例,狭窄型有1例,无坏疽型。两组的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收集1975年至2001年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975—1994年组有486例,1995—2001年组490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确诊靠病理活检。结果 在1975—1994年和1995—2001年两组中,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占同期结肠镜的总数从3.51%上升至4.44%,男女之比分别为1.67和1.25,平均发病年龄从42.4岁上升至51.5岁,高峰年龄段分别是30—49岁和40—49,≥6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病变范围:直肠及乙状结肠炎占55.4%和64.5%,左半结肠炎占17.3%和13.9%,全结肠炎占11.9%和14.3%。分别有89.9%和90.4%的患者病程小于10年。结论 UC的发病例数有所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癌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低。结肠镜及活检是诊断U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大肠癌研究现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徐富星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6):365-366,424
1流行病学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男女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处于第2位,2003年美国大肠癌新发展病例数和死亡率均居第3位。据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提供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也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