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99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10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5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61.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发生后18个月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11例自杀未遂者(自杀后18个月)及与其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匹配的111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2~6.24,P均小于0.05)。73例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其匹配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5.88,P均小于0.05)。有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组问题解决、求助得分比无精神疾病组明显低,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无精神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2~5.48,P均小于0.05),两组社会支持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18个月时的自杀未遂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依然不良,具有持续性。自杀干预工作应努力提高自杀未遂者的应对能力和支持感受,以减少他们再自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抗膜突蛋白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SSc)相关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纳入参加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的SSc患者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膜突蛋白抗体.分别根据高分辨CT特征、肺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和病程的差异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吸光度值).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SSc-ILD组的抗膜突蛋白抗体滴度(0.156±0.062)高于无ILD组(0.107±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Sc患者中,检测抗膜突蛋白抗体对于诊断其合并ILD的敏感性为44.0%,特异性为91.7%(Kappa=0.2,P=0.022).肺高分辨CT上具有蜂窝样变、小叶间隔增宽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特征的SSc患者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具上述特征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总量(TLC%)减低组的患者中,该抗体的滴度(0.172±0.067)高于正常组(0.133±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低组患者的抗体滴度(0.153±0.580)亦高于对照组(0.120±0.3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抗膜突蛋白抗体的阳性率在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增高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c病程≤5年组与>5年组的抗膜突蛋白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但ILD病程≤12个月者的抗体滴度(0.182±0.073)显著高于病程>12个月者(0.138±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抗膜突蛋白抗体在SSc相关的ILD患者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能为揭示SSc-I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在SSc患者血清中检测该抗体对于早期筛查和评估ILD的价值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3.
急性脑血管病后合并肺栓塞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后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治现状,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和生存率。方法:对8例急性脑血管病后合并肺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6例,急性脑出血2例,易患因素主要为长期卧床,高龄,肥胖,充血性心力衰竭,吸烟;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呼吸困难,咳嗽,不明原因烦躁,心悸,咳血;治疗方面仅2例给予抗凝治疗并且症状好转,4例未予抗凝治疗,症状无好转且其中2例出院1月内死亡,2例年轻患者发病1h内死亡。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后合并肺栓塞易患因素多,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β-catenin、cyclinD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9例乳腺癌,56例乳腺增生症和32名正常乳腺组织中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2名正常乳腺组织中β-catenin在细胞膜中强表达,cyclinD1阴性表达。乳腺癌β-catenin异常表达率78.8%,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症42.8%(P<0.01);乳腺癌cyclinD1阳性表达率57.6%,高于乳腺增生症32.1%(P<0.01)。β-catenin异常表达、cyclinD1的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cyclinD1的表达相关。结论β-catenin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子,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激活cy-clinD1实现的。β-catenin异常表达和cyclinD1过表达可作为评估乳腺癌转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及氟哌啶醇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小。结论齐拉西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对比研究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潜在危险因素、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本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超过80岁高龄患者资料41例(A组);SinoSCORE评分大于6分的65~79岁老年患者资料57例(B组).对两组潜在危险因素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组男32例,女9例,手术时平均年龄(82.12±1.08)岁;B组男38例,女19例,手术时平均年龄(73.43±2.58)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组较B组二尖瓣反流例数、EF值、术前最后1次肌酐值、术前最后1次血糖值、术前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病例数差异有显著.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二次开胸止血例数三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数上A组却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 与一般老年患者相比,在SinoSCORE模型评分无差异的情况下,80岁以上CABG患者可能存在更多的危险因素,且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7.
<正>毒品滥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害。目前大多数戒毒者由于稽延性症状、心理依赖、并发症及社会因素等导致其很快复吸,由于西药脱毒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成瘾性,中医药脱毒凭借其独特理论体系、较小的副作用和相对较好的临床疗效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为脱毒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现本文就近年来关于中医药脱毒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68.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增强患者的认知意识,运用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9.
孙晶  何慧  徐东 《中国药品标准》2009,10(3):170-171
<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而制定的法典,是我国最权威、最规范的药品标准,因此.药典的规范化是关系到使用准确性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如何建立适合长期研究与治疗的人类神经母细胞瘤(NB)骨侵袭/转移的动物模型。方法:将SMS-KCNR和SMS-SAN细胞采用骨髓腔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的方法分别种植到雌性无胸腺裸鼠及Cb-17/IcrHsd-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变异小鼠体内。通过观测放射影像学表现、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对骨的侵袭情况,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实验动物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SMS-SAN和SMS-KCNR细胞系细胞在骨髓内直接种植后在全部试验动物中均可以侵袭骨质形成溶骨性病变;同样,在静脉注射后2种细胞系细胞均可以在部分实验动物体内(SMS-SAN:5只;SMS-KCNR:6只)经血行转移到骨或骨髓,并进一步侵袭骨皮质。在骨侵袭模型和骨转移模型之间,2种细胞在无进展生存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总生存时间的比较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模型的建立极好地模拟了人类NB侵袭和转移的特性,加深了NB骨转移、侵袭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