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10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9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41.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吸虫pVAX1/SjRPS4?CB多价疫苗诱导免疫对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的影响。 方法 5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5组。PBS对照组、pVAX1空质粒组、pVAX1/SjRPS4单价疫苗组、pVAX1/SjCB单价疫苗组、pVAX1/SjRPS4?CB多价疫苗组,每组小鼠在左后腿股四头肌肌注100μg相应质粒(PBS组注射100μLPBS)。每隔2W加强免疫一次,共三次。末次免疫后2W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第6W剖杀小鼠,取出肝脏,常规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的测量。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VAX1SjRPS4?CB多价疫苗组虫卵肉芽肿平均周长和面积明显减小(p<0.05)。形态学上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仅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很少见到胶原纤维。 结论 pVAX1/SjRPS4?CB多价疫苗具有明显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利用金硫共价键成功构建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的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并分析宿主体内抗体的消长变化。方法 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溶液,与表面带有巯基基团的ITO玻片以金硫共价键组装成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胺盐酸盐(PAH)修饰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表面,并结合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26-28 kDa单链抗体(SIEA26-28kDaSjscFv),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周期兔血清循环抗原。结果 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分别与1~8周的感染血清反应,并设立阴性血清对照组;结果显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值分别呈现出17 nm,52 nm,28 nm,11 nm,13 nm,23 nm,45 nm,43 nm的位移,阴性对照组未出现位移;同时,根据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对不同感染周期血清反应后的位移变化推断抗体在宿主体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结论 通过对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证明其能够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的移动来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循环抗原;同时,对抗原抗体在宿主内的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高特异性、灵敏度为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抗原抗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3.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诊断血吸虫病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作探针,采用ELISA和ELIB检测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对急慢性血吸虫病人的控出率分别为100%和98.2%,未出现假阳性及交叉阳性反应;治疗后3、6和12个月血清抗体的阴转率分别为32.3%、50.9%和64%。其中抗82,73,67,52,42,38,32,31,28,26.21,18kDa分子的血清抗体消失较快。结果表明,SIEA在血吸虫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潜在的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44.
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及克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pcDNA3/SjCWL01核酸疫苗并进行免疫保护效果观察,评价其作为疫苗的潜能。方法将日本血吸虫基因SjCWL01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目的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将pcDNA3/SjCWL01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大量制备DNA疫苗并免疫小鼠3次,间隔2w,末次免疫后2w,用ELISA法检测免疫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感染后45d剖杀冲虫,分别计算减虫率,每克肝、粪卵减少率。结果重组DNA疫苗(pcDNA3/SjCWL01)与对照组比较,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数分别下降了27.6%,39.5%,45.9%。结论表明pcD-NA3/SjCWL0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48.
汪世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2)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选择了巴尔沃萨农村和Peri-Peri城镇两个曼氏血吸虫(Sm)疫区,进行了为期14年的防治及纵向观察。从1974年起,每年用羟氨喹化疗,每3个月用氯硝柳胺处理有螺水源。实施该规划后14 相似文献
49.
50.
免疫传感器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免疫传感器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根据换能器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比较,并分别阐述了各种免疫传感器的由来及发展过程。在免疫传感器的制作上,浅谈了固定和再生性两个问题。另外,还对免疫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予以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