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伴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6min步行试验、运动耐量试验及超声心功能检测 ,随访观察41例扩张型心肌病伴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NYHAⅢ_Ⅳ级 ,左室射血分数<30 %) ,在强心、利尿及血管扩张药(主要为硝酸盐)治疗基础上 ,加服国产依那普利(10~40mg/d)为期24个月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39例患者完成24个月服药计划。患者6min最大步行距离较用药前增加43 0 %(P<0.01) ,耐量运动时间与最大耐量负荷较用药前提高73 1 %与61 4 %(均P<0.001) ,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国产依那普利可全面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伴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重视选用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 (PCI)前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浓度、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CD4 1)受体表达的变化与PCI治疗后早期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10 8例行PCI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男 92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2 6± 8 1)岁。排除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4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受检对象分别于PCI术前、术后 30min、4、12、2 4、4 8、72h及 7d取外周静脉血 5ml…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在高血压心室重塑中的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144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Ganau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构型组(LVMI与RWT均正常,n=26)、向心性重构组(LVMI正常、RWT增加,n=41)、向心性肥厚组(LVMI与RWT均增加,n=28)及离心性肥厚组(LVMI增加、RWT正常,n=39).正常血压健康男性40例.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技术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采用放射性配基(3H-DHA)结合分析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βmax);采用蛋白竞争结合法测定淋巴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不同左室构型的高血压患者血浆NE、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组血浆NE、E水平增加依次显著;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与cAMP含量在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离心性肥厚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参与高血压左室结构的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44.
1β受体阻滞剂的物理性质药物-机体相互作用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不良反应,主要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这些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1]。溶解性是药物理化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冠脉斑块特征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斑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对本院8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血清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正常对照组;据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P<0.01).各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硬斑块维(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尿132微球蛋白增高的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缬沙坦-氢氯噻嗪组32例,服用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每日一次;缬沙坦组32例,服用缬沙坦80mg,每日一次,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静态血压和动态血压、血尿素氮、血肌酐、尿α1,微球蛋白、血和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单用缬沙坦或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后,患者SBP、DBP均显著下降,缬沙坦-氢氯噻嗪组降压幅度比缬沙坦组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和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α1微球蛋白较治疗前也均有下降(P〈0.05)。结论: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与缬沙坦单用均能有效降低血压、血和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合用效果优于单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左室射血分数≤45%,心功能(NYHA)Ⅱ-Ⅳ级,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观察美托洛尔对心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基线值及1个月、3个月、6个月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美托洛尔平均用量为(39.8±13.8) mg/d.经过6个月治疗,美托洛尔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上升[(48.1±2.5)%vs(39.5±2.74)%, P=0.002]、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163.50±45.00) mlvs (181.10±44.00)ml, P=0.042];与基线比较左室舒张末容积下降(P<0.05);但两组间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长期应用可改善衰竭心脏心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有益的作用在不同心功能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特征及依那普利对EH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与^3H-双氢阿普洛尔(^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62例EH男性患者礤室重量指数(LVMI)与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βmax),30例健康者予以同期测定,作为对照;其中27例EH伴LVH患者接受依那普利治疗16周,于治疗后复测LVMI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人体心肌β受体亚型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踏车运动法与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药物试验,测定20例连续接受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以上的高血压病男性患者,停药后3天峰运动功率心率最大增加值(β1受体反应性)与羟甲叔丁肾上腺素(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β2受体反应性);20例至少4个月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病男性患者予以同期测定,以作对照。结果峰运动功率心率最大增加值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88.1±10.5次/分,比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78.5±9.4次/分)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注射羟甲叔丁肾上腺素CD30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组为1.8±0.3μg/kg,比非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2.7±0.2μg/kg)显著降低(P<0.001)。结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交叉选择性提高心肌β2受体功能的生物学特性,这可能是β受体阻滞剂停药综合征的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前胰岛素抵抗与术后6~8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清晨空腹测定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CI术后6~8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再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观察胰岛素抵抗与PCI术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患者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别(P>0.05),空腹胰岛素(FS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岛素抵抗组的病变血管最小直径(MLD)小于胰岛素敏感组[(2.2±0.2)mm比(2.4±0.3)mm],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敏感指数(RR=2.763,CI=1.897~4.229,P<0.01)和支架长度(RR=1.295CI=1.112~1.867,P<0.05)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