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33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15篇
  2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采用不同方式处理盆腔淋巴结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情况,寻找更有效预防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f方法]35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36例应用双极电凝闭合(双极组),115例应用单极电刀凝切(单极组),100例采用丝线结扎(丝线结扎组),比较3种手术方式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情况。[结果]3种手术方式切除淋巴结数量及疾病种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双极组为6.6%(9/136),单极组为15.7%(18/115)。丝线结扎组为24.O%(24/100),双极组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极组、丝线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组盆腔淋巴囊肿多较小,症状轻,无需处理,待自行吸收;单极组有2例囊肿较大,症状重,经住院治疗并行穿刺引流及无水酒精凝固后囊肿浙消;丝线结扎组有7例出现较大囊肿并有临床症状,均经住院穿刺引流及无水酒精凝固后渐好转。[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双极电凝闭合淋巴管残端能更有效预防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2.
自噬目前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有关.近期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能够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活性增高,但自噬在EGFR-TKI诱导的细胞死亡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自噬的上调是癌细胞的一种保护反应,联合自噬抑制剂能够增强EGFR-TKIs的细胞毒作用.另有学者认为EGFR-TKIs诱导的自噬活性增高会导致凋亡缺陷的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本研究综述了EGFR-TKI和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5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5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手术采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停循环或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切除缩窄的主动脉段,行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20月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4.
先天性后外侧膈疝(又名先天性胸腹裂孔疝)为小儿先天性畸形,多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因具有肺发育不良,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病理特点,所以有较高的死亡率,是小儿外科领域较为棘手的难题之一。我院自2002~2010年共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后外侧膈疝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Basedow截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Basedow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腱反射消失;甲状腺轻度肿大,心率快,发病前半年起出现明显消瘦.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腰穿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10×106/L)和蛋白含量(1.3 g/L)升高.肌电图示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周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 Basedow截瘫的临床特点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后并发双下肢周围神经的损害;随抗甲亢治疗后而好转.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Z蛋白(PZ)和小儿脑性瘫痪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脑瘫患儿40例(脑瘫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30例(HIE组)、脑瘫高危新生儿20例(脐血组)以及各组正常对照健康儿童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中PZ的含量(脐血组测定脐血浆PZ含量)。结果脐血组PZ水平高于脐血对照组(P0.05);脑瘫组和HIE组血浆PZ水平均明显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HIE组血浆PZ水平显著高于脐血组(P0.05);脑瘫组血浆PZ水平明显高于HIE组(P0.05)。结论 PZ在小儿脑瘫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的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 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l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伞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冉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观测体外循环手术对患儿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50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和20例普通开胸手术患儿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B细胞监测。结果:CPB术后早期患儿的CD3(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和CD4(MHC-Ⅱ类抗原受体)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CD4?CD8(MHC-Ⅰ类抗原受体)比值明显低于术前,B细胞手术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CD3、CD4和CD4?CD8比值的降低于术后第3天最为明显,第7天开始恢复。CPB组与非CPB组比较T细胞亚群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第3天至第7天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临床术后应注意早期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00.
纪红玉  张鸿  傅列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83-2285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了病区内符合诊断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研究的57例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对他们进行调查,然后将测定结果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除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t=4.78,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往往表现为各种躯体化不适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且易表现过分强烈的心身反应,通过开展综合心理干预来影响家属的不舒服感和不良的情绪反应,发现积极的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支持,并对患者的预后、康复及复发后再治疗有积极的促进、正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