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9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HIV 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IL-17作为HIV DNA疫苗的分子佐剂免疫小鼠,旨在探讨IL-17对HI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IL-17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与HW-1膜蛋白DNA疫苗pGX-Env联合免疫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周进行免疫,在第4周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抗-Env IgG、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CTL)等免疫学指标.结果 IL-17能够增强HIV DNA疫苗的特定免疫反应.与单注射疫苗组相比,IL-17作为佐剂组的T细胞增殖、抗体水平和CD4~+T细胞分泌IFN-γ、IL-4和IL-17的表达均无明显增强,但对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表达和体内CTL的效果影响明显(P<0.05).结论 IL-17作为分子佐剂不足以影响Th细胞分化,然而却能够增强特异性CD8~+T细胞中IFN-γ的表达,尤其是增强体内CTL反应.此结果为增强艾滋病DNA疫苗CD8~+T细胞活性和用于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分析VEGFR2蛋白的变化。结果:藤黄酸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生长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W480细胞呈G2/M期阻滞;SW480细胞的凋亡率随藤黄酸浓度增加逐步上升。用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SW480细胞株24h,VEGFR2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藤黄酸能够明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增殖,诱导SW480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3.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者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步频、步速、站立相时间)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参数的变化。结果①20例患者训练前跨步长、步速为(0.51±0.12)m、(0.26±0.17)m/s;训练后为(0.66±0.23)m、(0.33±0.21)m/s,均P〈0.05。跨步周期、步频及站立相时间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康复训练前比较,康复训练后患侧肢体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明显减小;踝、髋关节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增大;足尖离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伸展角度增加;迈步相膝、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增加;矢状面髋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增大,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减少。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前后,除膝关节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增加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参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有助于定量评价卒中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轻中度AIS患者321例根据是否并发SAP分为SAP组(n=71)和非SAP组(n=250)。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SAP的变量包括年龄、NIHSS评分、高血压史、心房纤颤、脑梗死病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hs-CRP、D-二聚体和α-HBDH水平(P <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 70岁(OR=7.121, 95%CI 3.493~14.514, P <0.001)、NIHSS评分> 4分(5~10分, OR=4.861, 95%CI2.412~9.797, P <0.001)、血小板计数> 300×109/L (OR=6.978,...  相似文献   
76.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 (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康复治疗出院后的长期预后,以及癫痫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康复治疗出院的中重度TBI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死亡率为2.0%,不良预后发生率为16.7%,继发癫痫者占33.3%。功能独立性程度和就业状况比例失衡。继发癫痫组在GOS、残疾等级量表功能部分(DRS—F)、就业部分(DRS—E)等级和生存质量指数(QLI)评分上与无癫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癫痫者的长期预后相对更差。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GOS与DRS—F、DRS—E、QL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 康复治疗后的中重度TBI患者远期死亡率为2.0%,再就业率低,癫痫对远期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应规范TB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康复体系,为大样本长期预后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7.
脑卒中三级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康复的卫生经济学问题.方法 按照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选取北京地区3家医院神经内科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三级医疗-康复体系.在脑卒中发病后1周内、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分别评价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并由专人进行家庭经济情况及费用方面的调查.结果 发病后3个月及6个月,康复组的各项功能评分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康复组6个月时Barthel Index评分平均达到83.18±18.22,而对照组为63.69±12.73.康复组医疗直接费用、非医疗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较对照组低.6个月时康复组的总费用为(56 420.0±17831.8)元,对照组的总费用为(64864.2±18 267.5)元.康复组在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用比方面都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费用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患者在全部6个月康复过程中所花费的康复治疗费平均为4613元,仅占患者所有费用的15.3%,对照组的药费和辅助设施费均明显高于康复组.结论 脑卒中康复不但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用比.我国脑卒中治疗的费用构成以药费为主,即使是在恢复期,药费占的比例也占整体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康复治疗费所占比重很小,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78.
运动控制理论简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 ,“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1] 。目前对于神经系统如何在组织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调控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区分运动控制模式的类型有助于了解肌肉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控制过程及其组织运动的方式、行为和任务目标。13种运动控制学说目前 ,神经康复理论有 3种学说 ,即反射运动控制学说、阶梯运动控制学说和系统运动控制学说。1.1反射运动控制学说 (reflexmodelofmotorcon trol) :该学说由CharlesSher…  相似文献   
79.
电针足三里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偏瘫痉挛期患者的疗效。方法63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予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肌肉的顺应性。结果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腓肠肌内外侧头的顺应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肌张力,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0.
老年帕金森病所致功能障碍的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通 《实用老年医学》2001,15(6):294-298
帕金森病由于病理生理的因素而导致产生一系列功能障碍 ,并进行性发展 ,最终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维持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必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配合康复治疗 ,这对预防帕金森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 ,维持一定的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是有效的。1 帕金森病的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的功能障碍分为原发性功能障碍及继发性功能障碍。1.1 原发性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高级脑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失调。1.1.1 运动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的随意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 :强直、少动、震颤、姿势反应障碍。强直与少动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