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调查平谷区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状况,让社会认识其危害性,引起社会足够关注,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为青少年颈痛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平谷区城区中小学进行了颈椎生理健康状况与颈椎失衡后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放“颈椎失衡综合征流调表”9231份,医生查体5690人次,录入查体表2174份.结果 随年级的增高,颈椎失衡阳性率呈上升趋势,毕业班的颈椎失衡率升高明显;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颈椎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觉不适,查体主要以颈肩部肌肉压痛为主,神经反射阳性率较低.结论 颈椎失衡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不明确,但青少年的颈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向全社会普及颈椎健康知识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青少年颈椎失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分析VEGFR2蛋白的变化。结果:藤黄酸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生长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W480细胞呈G2/M期阻滞;SW480细胞的凋亡率随藤黄酸浓度增加逐步上升。用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SW480细胞株24h,VEGFR2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藤黄酸能够明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增殖,诱导SW480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第1天,替吉奥80mg/m2,一天两次,连续14d,21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85mg/m2静滴,第1天,CF200mg/m2,静滴,第1~5天,5-FU400mg/m2,静滴,第1~5天,21d为一疗程。至少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25%(18/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1.25%(1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毒性反应比较,其中重度骨髓抑制、重度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稍高(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优于FOLFOX4方案,毒副反应轻,有利于提高化疗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可以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中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51例中年T2DM患者为病例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韦氏智力量表的8项测验,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差异. 结果 病例组在数字符号、木块图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他试验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在危险因素分析中,仅糖化血红蛋白、HO-MA-IR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 中年T2DM患者一般学习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下降;HbA_1c、HOMA-IR为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者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步频、步速、站立相时间)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参数的变化。结果①20例患者训练前跨步长、步速为(0.51±0.12)m、(0.26±0.17)m/s;训练后为(0.66±0.23)m、(0.33±0.21)m/s,均P〈0.05。跨步周期、步频及站立相时间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康复训练前比较,康复训练后患侧肢体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明显减小;踝、髋关节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增大;足尖离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伸展角度增加;迈步相膝、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增加;矢状面髋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增大,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减少。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前后,除膝关节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增加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参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有助于定量评价卒中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6.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67.
经颅磁刺激在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运动传导通路的易化作用及其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6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14天的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第1天和第14天的MEP(运动诱发电位)、CMC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肌力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在Gug-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肌力和CMCT等方面: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的MEP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明显缩短CMCT,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8.
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69.
不同病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疗效。方法 对20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1个月、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和12—24个月)将患者分为5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评定患肢的运动功能、ADL及步行能力。结果 康复治疗介入时间≤1月组的患者其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ADL均有提高(P<0.05);1—3个月和3—6个月组的患者除手功能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功能均有提高(P<0.05);6-12个月组的患者其运动级别无改善,但步行能力和ADL均有提高(P<0.05);而12—24个月组的患者只有ADL有提高(P<0.05)。结论 系统正规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后不同时期康复的患者。康复医师应根据康复介入的时间,确定康复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70.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Warthin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腺瘤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位于第2位。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容易误诊。为丰富其影像学诊断经验,本文对12例腮腺腺淋巴瘤CT扫描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