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9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术前经新辅助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试验组)及60例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对照组)术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研究。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与直肠癌生物特性相关的指标,包括AP-4、CEA、VEGF-A,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AP-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7%(28/60),73.33%(4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CEA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67%(22/60),75.0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VEGF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24/60),80.00%(4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生物特性相关因子AP-4、CEA和VEGF-A的表达水平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上述因子的表达,促进直肠癌肿瘤细胞的凋亡,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有利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2.
连文  张通  杨平  陈转鹏  孙政  张伟健  曾山崎  曹杰 《中国药房》2013,(48):4529-4531
目的:观察维甘乳膏联合维生素B6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手足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结、直肠癌或胃癌患者,均采用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所有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共出现手足综合征105次(同一患者可重复出现),按照症状出现次数随机分为治疗组(53次)与对照组(52次)。对照组患者仅口服维生素B6 30mg,ti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维甘乳膏涂抹于局部.一日4次。两组患者均用药至恢复正常。观察比较患者手足综合征毒性等级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卡培他滨相关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例数在不同年龄、性别和肿瘤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7%)显著高于对照组(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甘乳膏联合维生素B6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手足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可以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 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相似文献   
44.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张通 《光明中医》2010,25(7):1311-1312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并发症,以肢体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等症状为特征。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DPN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西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  相似文献   
45.
目的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两种麻醉方法探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74例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收治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37例,分别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以及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手术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水平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的血糖水平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平稳的控制其血压、血糖以及心率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较少。音乐疗法是目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之一,本文对音乐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方法及机制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口语产出障碍的机制。方法选用一系列熟悉成语,运用DMDX软件编制程序电脑屏幕呈现,分析在无语音提示下患者朗读具有唯一搭配形式的熟悉成语后面2 个字的成绩(测验1)、在语音提示下朗读具有唯一搭配形式的熟悉成语后面2 个字的成绩(测验2)和具有两种搭配形式的熟悉成语后面2 个字的成绩(测验3),其中测验1 与测验2 所用成语完全一致,但呈现顺序是随机的。比较在三种条件下患者正确朗读成语后面2 个字的正确数。结果患者完成3 个测验的成绩分别为:测验1 平均得分为(8.93±8.04)分;测验2 平均得分为(13.63±6.26)分;测验3 平均得分为(11.63±6.77)分。单因素三水平方差分析显示:主效应F(2,28)=10.125, P<0.001,三组测验之间得分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测验1 与测验2 进行配对资料t 检验,结果t=3.511, P<0.01,提示对于同一组成语,给予语音提示后,被试成绩明显提高。测验1 与测验3 进行配对资料t 检验,结果t=2.526,P<0.05,提示虽两组所使用熟悉成语不同,但被试给予语音提示时的成绩好于无语音提示时的成绩。测验2 与测验3 进行配对资料t 检验,结果t=3.325, P<0.01,提示在均给予语音提示条件下,被试对只有一种搭配条件的成语朗读成绩明显好于具有两种搭配条件成语朗读的成绩。结论相关语音提示可提高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对熟悉成语的口语产出能力,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对语音编码的选择性提取能力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脑梗死慢性期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成年恒河猴10 只,血管内介入栓塞动物利手对侧大脑中动脉。依栓塞节段不同,分为M1 段栓塞组(n=3)、上干栓塞组(n=5)和下干栓塞组(n=2)。通过标准神经量表和小槽食丸取回任务评定运动功能。结果M1 段栓塞组均在急性期死亡。上干栓塞组均存活,MRI 可见梗死灶,急性期一侧肢体瘫痪,其中4 只功能障碍在慢性期持续存在,另外1 只运动功能恢复。下干栓塞组急性期一侧肢体瘫痪,运动缺陷恢复迅速且完全。结论大脑中动脉上干栓塞动物模型存活率高,慢性期存在运动功能障碍,适合于慢性期研究。  相似文献   
49.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效果与卒中损伤的严重程度、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康复训练的方式、康复训练的强度等密切相关.康复训练介入时间的早晚可以影响康复效果;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及神经恢复;康复训练的强度与康复训练的效果存在相关性.本文对康复训练的介入时间、强度、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作一探讨,以对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
脑梗死早期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的可行性、安全性、对治疗的耐受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 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脑梗死后2周时开始康复训练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WMFT、FMA、MAL、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除WMFT时间评价外,治疗组均较对照纰为优(P<0.05).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MAL数量评分仍优于对照组(P<0.05),MAL质量评分略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IMT运用于早期脑梗死是安全和有效的,早期疗效优于常规康复,但其优势未能维持至3个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