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3.
随着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受到广泛关注.脑卒中后皮质下病灶影响附近或远端相关脑区,导致运动功能障碍.镜像神经元疗法、重复性经颅磁、经颅电刺激可通过无创方式激活大脑皮质相关区域,恢复大脑半球之间的平衡,对全脑网络环路有调节作用,但经颅电刺激缺乏A级证据.针灸虽能广泛调节全脑功能网络...  相似文献   
34.
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以激活神经系统可塑性。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后者具有安全、便携和低成本的优点,但容易产生信号污染。在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目前通常采用脑电图结合机械臂的方法。临床上,BCI多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康复效果。未来需要提高BCI运动意图解码的准确性,对患者进行分层和量身定制治疗,开发混合式和便携式BCI系统。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康复过程中不同半球间皮质结构可塑性机制差异.方法 2018年11月20日至2020年2月1日,选取本院首次发病的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分别在康复前、康复1个月、康复2个月行磁共振扫描和运动功能评估.测量皮质表面积、皮质厚度和皮质体积.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皮质结构的动态变化和...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BrunnstromⅣ、Ⅴ期各38例),采用平衡检测仪、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步频,计算双侧步长比、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步态参数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runnstromⅤ期患者平衡和步态参数均优于Ⅳ期患者(|t|>2.268,P<0.05)。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多数参数相关(|r|>0.335,P<0.05)。BrunnstromⅣ期患者步长比与SEBT测量结果负相关(r=-0.467~-0.613,P<0.01),BrunnstromⅤ期患者步长比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负相关(r=-0.356,P=0.028)。BrunnstromⅣ期患者摆动期时间比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r=-0.335,P=0.040)、内/外极限比(r=0.510,P=0.001)、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多数结果(r=-0.330~-0.445,P<0.05)相关。BrunnstromⅣ期患者髋、膝关节屈曲比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6,P<0.05),BrunnstromⅤ期患者膝关节屈曲比与多数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9,P<0.05),髋关节屈曲比仅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相关(r=0.369,P=0.023)。结论步速和步频可较好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的时空对称性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7.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movementtherapy,CIMT或CIT),又称强制性治疗,是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1]。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 [2],强制性运动疗法得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刺激不同下肢穴位对岛叶皮质的激活效应.方法 纳入健康右利手受试者20例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采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功能像.扫描时受试者放松闭眼,但不能入睡.穴位刺激采用组块方式.采用一块海绵以2 Hz频率分别刷拂右下肢不同穴位.以SPM5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组分析,以小范围...  相似文献   
39.
偏瘫康复治疗中不同拇指运动方式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金真  张磊  曾亚伟  王彦  纽竹  张通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238-4239,T002
目的:探讨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脑机制。方法: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察了右侧底核区出血致左侧偏瘫患者在进行主动、被动、阻力和交替拇指运动时的脑区激活状况,将健侧与患侧运动时激活的脑区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运动时健侧仅激活了对侧初级运动区(M1)。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同侧M1区、对侧小脑、底核区;被动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底核区、小脑;阻力运动时健侧激活了对侧M1区、同侧小脑、底核和M1区:患侧激活了对侧M1区、底核区及同侧感觉区、小脑;交替运动时双侧M1区不同程度被激活。结论:不同拇指运动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康复作用。主动运动对于额叶高级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康复,是最好的方式,应尽早进行。被动运动方式对于相对低级的皮质下运动区(底核区、小脑),具有与主动运动相似的康复作用。阻力运动方式有助于皮质和皮质下运动区的全面功能康复。健、患侧交替运动时,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有“带领”作用,可以减低患侧肢体重新学习运动的难度.是有助于患侧功能康复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40.
震颤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颤是某一个或多个功能区肌肉的节律性、不自主颤动 ,是运动神经元异常同步化的结果。它可以是生理性的 ,也可以是病理性的。近年来 ,国外学者就震颤的发生机制做了大量研究。虽然产生震颤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对各型震颤可能的产生机制已有所了解。1临床分型现行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两种[1] ,一种是依据震颤肢体活动状态的行为学分类 ,另一种是根据基础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利弊 ,常同时应用。但后者不仅分类系统 ,且利于临床使用 ,更被国外学者所接受。病因学分类将震颤分为两大类 :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临床上又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