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52篇 |
内科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48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病变部位位于脑或脊髓,临床表现为病变多发和反复复发-缓解病程,即空间和时间多发性,以髓鞘脱失、神经胶质增生、不同程度轴索病变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常累及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尤以侧脑室体部和脊髓前角多 相似文献
102.
减重步行器是专为恢复步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装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的减重步行研究,对其实验机制、训练方法、有关参数组合、评价指标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例(一侧肢体瘫痪且偏瘫侧肢体腕背屈关节活动度大于15°及肌张力为改良Ashworth Ⅰ+级及以下的可完成部分主动运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8例、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7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6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进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次日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项目及腕背伸角度评估,以及3d内应用fMRI进行脑M1区激活强度检查. 结果 (1)治疗后4周时,3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项目评分及腕背伸角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亦明显优于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4周时,3组患者的患侧脑M1区激活强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亦明显优于单纯功能性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功能性电刺激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均有利于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脑功能的重组,且后者较前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基于量化感觉评估的结果给予脑梗患者手部感觉运动训练,并探讨对脑梗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梗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根据感觉评估结果给予每天15min手部感觉运动训练、15min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给予每天30min常... 相似文献
105.
<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2],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2‰,高于欧美,与日本相近。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为150万,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约为600万~700万,约40%的患者会遗 相似文献
107.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临床特征及其康复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临床特征、康复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本院近10年确诊的CPM综合征患者20例,并与国外大型研究进行比较。结果与国外相比,国内应用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相对多见,并发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多见;主要在低钠血症快速纠正后2~10 d内出现迅速进展的皮质延髓束或皮质脊髓束症候群。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严重构音障碍者语言功能改善差。结论 CPM患者康复治疗有助于功能改善。应用垂体后叶素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低钠血症患者需严密监测、严格遵循补钠原则。 相似文献
108.
运动控制理论简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42-43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 ,“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1] 。目前对于神经系统如何在组织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调控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区分运动控制模式的类型有助于了解肌肉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控制过程及其组织运动的方式、行为和任务目标。13种运动控制学说目前 ,神经康复理论有 3种学说 ,即反射运动控制学说、阶梯运动控制学说和系统运动控制学说。1.1反射运动控制学说 (reflexmodelofmotorcon trol) :该学说由CharlesSher…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T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EXCITEHD3.0T超导型MR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行颅脑常规MRI扫描和二维多体素144ms,序列扫描。采用Functool软件包后处理,分别测定瘤体区、瘤周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的胆碱/肌酸(Cho/Cr)、胆碱/氮一乙酞天门冬氨酸(Cho/NAA)、氮一乙酞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的变化,并对结果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瘤体区Cho/NA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o/Cr、NAA/Cr值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区Cho/Cr、Cho/NA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A/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RS在鉴别诊断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中有重要价值,对瘤周区的Cho/Cr、Cho/NAA值的检查是鉴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单发脑转移瘤更具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早期不正常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从而了解其最频繁和敏感的共同神经传导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意大利费拉拉市S.Anna医院在2001-2007年中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并早期接受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的33例患者。结果26(81%)例患者的F波不正常,II(34%)例患者的感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消失,13例(41%)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和传导阻滞的患者相对比较少,分别为12.5%、25%和6%。仅有I例电生理检查均为正常。结论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早期,F波测定较神经传导研究更加敏感,不正常的F波(如出现率下降、潜伏期延长)出现的最早也最常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