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分析肾上腺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的影像特征,评价其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18F-FDG PET/CT发现肾上腺占位的肾上腺外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以正常肝脏的代谢作为参考,结合肾上腺占位的CT值、体积、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等对肾上腺病变性质作出综合诊断。结果 50例患者中确诊肾上腺转移瘤41例,良性肿瘤9例,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7.5%、78%、95.2%、87.5%、94%。肾上腺良性肿瘤CT值为(12.43±0.78)HU,肾上腺转移瘤CT值为(30.95±7.7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良性肿瘤直径为(1.63±0.8)cm,肾上腺转移瘤直径为(2.59±1.4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肾上腺良性肿瘤SUVmax为1.7±1.29,肾上腺转移瘤SUVmax为7.56±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监测肝细胞癌(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肿瘤残余复发及肝外转移的临床价值,并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肝内病灶的检出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的18F-FDG PET/CT及CECT表现,两者的间隔时间≤2周。结果经病理或影像学、血清AFP水平监测等临床随访(>6个月)证实。结果 45例肝内残余复发,9例肝内未见残余复发;23例肝外转移,其中19例肝内残余复发并肝外转移,4例仅发现肝外转移。18F-FDG PET/CT及CE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8.9%(40/45)、57.8%(26/45)、77.8%(7/9)、100%(9/9)、87.0%(47/54)、64.8%(35/54),18F-FDG PET/CT灵敏度及准确性优于CECT(χ2分别为12.621、8.205,P值均<0.01)。同时18F-FDG PET/CT对肝外转移病灶的灵敏度为100%(23/23)。结论在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18F-FDG PET/CT不但能早期诊断肝内肿瘤残余复发,并能有效地发现肝外转移;而且18F-FDG PET/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优于CECT。  相似文献   
23.
新药的研究设计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非选择性药物→选择性药物→多靶点药物。多靶点药物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药物通过多靶点调节有可能产生更佳治疗效果及更少不良反应。多靶点药物是通过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结构特征和能同时作用于多靶点的药物,即基于提高疗效和(或)改善安全性的总体目标而合理设计的,可同时作用于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多个靶点而产生一种以上药理活性的药物分子,目前已有此类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分析99mTc sestamibi核素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PTCA疗效。方法  4 5例冠心病患者 ,PTCA术后 1~ 2 4个月 ,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99mTc sestamibi,定性观察运动和静态心肌血流灌注情况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 ,利用 χ2 检验等评价冠心病患者单纯PTCA术与PTCA结合stent支架介入治疗疗效和运动心肌显像判断冠状动脉再狭窄情况。结果 ①PTCA术后 (包括Stent支架介入治疗 ) ,约 2 6 7%的患者出现术后再狭窄 ,并且再狭窄高峰时间发生在术后 2~ 3个月之内 ;②单纯PTCA术后冠脉血管再狭窄占狭窄总数 83 3% ,PTCA结合Stent支架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约占狭窄总数 16 7% ,两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③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照 ,99mTc sestamibi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判断术后冠脉再狭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6 9%和 95 0 %。结论 99mTc sestamibi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用于评价PTCA或 /和stent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5.
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是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有用手段。该文在2020年《多巴胺转运蛋白PET脑显像技术操作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 主要对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的结果判读要素予以总结和推荐。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初步探讨^13氮-氨(^13N-NH3)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脑星形细胞瘤术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27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全部做了^13N-NH3PET,所有患者均有MRI检查结果,并且通过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获得了临床最终诊断。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至少在三个断面同一位置连续两帧以上出现高度或中度摄取为阳性,无摄取或相对低的摄取为阴性;同时测定病灶/脑白质(L/WM)比值。结果14例肿瘤复发患者13N-NH3PET显像阳性,13例脑组织放疗损伤或坏死的患者13N-NH3PET显像阴性。复发瘤灶组织L/WM值为1.77~1.96(1.87±0.10);放疗损伤或坏死灶L/WM值为0.67~0.91(0.80±0.13);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同期MRI诊断复发阳性率为85.7%,放疗损伤或坏死的阳性率为76.9%。结论^13N-NH3PET显像在脑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与放疗损伤或坏死的鉴别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索基于大津法的自衰减校正PET(sacPET)重建技术在18F-florbetapir(AV45)显像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1月到2019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瞻性招募7例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9.6±4.5)岁]和3名健康对照者(HC)[男1名,女2名,年龄(68.0±4.6)岁]行18F-AV45 PET显像,利用PET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sacPET重建。通过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技术将sacPET数据与标准PET数据进行对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Kappa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HC组和AD组中,sacPET图像和标准PET图像的放射性分布大致相似,HC者sacPET图像的灰质、白质对比度弱于标准PET图像,而AD患者的sacPET图像上皮质高摄取区域范围小于标准PET图像。视觉分析显示在所有的受试者中,sacPET图像示阳性区域19个,标准PET示阳性区域22个,各脑区的阳性率在2种PET图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个脑区显像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为88.00%[44/50;Kappa=0.75(95%CI:0.57~0.94),P<0.05]。半定量分析显示,sacPET图像所得到的额叶与扣带回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低于标准PET图像(0.93±0.06与0.96±0.06和0.99±0.04与1.01±0.04;t值:5.30和5.10,均P<0.01),而顶叶、颞叶和枕叶所得SUVR值高于标准PET图像(0.78±0.08与0.68±0.07、0.97±0.07与0.91±0.08和0.94±0.11与0.71±0.12;t值:6.27、7.36和16.90,均P<0.01);2种PET图像大脑皮质SUVR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5,P<0.001)。结论在18F-AV45显像中,sacPET重建技术无需CT扫描即可得到可靠有效的PET数据,但其准确性和精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超声造影(CEUS)在HCC治疗后复发监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HCC治疗后(15例部分切除术、12例射频消融)患者资料(男22例,女5例;平均年龄47岁),患者治疗后均行18F.FDGPET/CT及CEUS监测肿瘤复发,2种检查间隔时间在2周内,间隔期间未接受任何治疗。依据病理或随访(〉6个月)结果,计算PET/CT与CEUS诊断HCC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CEUS与PET/CT对CEUS阳性患者和CEUS阴性患者的诊断效能。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数据。结果27例治疗后HCC患者中,25例存在肝内复发,其中11例合并肝外转移;2例肝内未见复发,但有肝外转移。18F-FDGPET/CT及CEUS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92.0%(23/25)和60.0%(15/25),特异性均为2/2,准确性分别为92.6%(25/27)和63.0%(17/27)。15例CEUS阳性患者中,18F.FDGPET/CT及CEUS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均为100%(15/15);12例CEUS阴性患者中,18F—FDGPET/CT及CEUS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8/10和0,特异性均为2/2,准确性分别为83.3%(10/12)和16.7%(2/12)。18F-FDGPET/CT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高于CEUS,尤其是CEUS阴性组(x2=5.373和5.250,均P〈O.05)。18F-FDGPET/CT对肝外转移病灶的诊断灵敏度为100%(13/13)。结论18F—FDGPET/CT在评估HCC治疗后患者肝内肿瘤复发方面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优于CEUS,并能有效发现肝外转移,可作为CEUS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复发和转移的HCC患者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运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左室暂时性扩大诊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3支病变的价值。方法 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8.3)岁。间隔1个月内完成运动-静息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心肌短轴断层影像直径方向剖面曲线2个峰值点间的距离计算左心腔面积(LVD),以运动/静息LVD比值(LVDR)作为判断左心腔暂时性扩大的指标。结果 冠脉造影正常组、冠脉1支病变、2支病变和3支病变组LVDR平均值分别为1.01±0.05、1.02±0.05、1.05±0.04和1.13±0.06。7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中左室暂时性扩大者21例,其中,有冠脉3支病变者19例(90%)。LVDR值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94%,常规分析方法分别为50%和91%。其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分析方法(χ2=4.96,P<0.05),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χ2=1.31,P>0.05),2种分析方法结合,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而特异性无显著下降。结论 定量分析运动99Tcm-MIBI心肌显像左心腔暂时性扩大可提高其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灵敏度,不降低其特异性,LVDR值是诊断冠脉3支病变的1个新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0.
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负荷试验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均将其结果分为正常或心肌缺血 ,并不能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本研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分析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运动试验阳性对预测心肌缺血程度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 1994~1997年行运动 静息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心肌断层显像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6 6例 ,男 39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5 6 5± 10 8)岁。入选条件 :①99Tcm 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 ;②相隔 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2 检查方法。99Tcm 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