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2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58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65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56篇 |
内科学 | 184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24篇 |
特种医学 | 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8篇 |
综合类 | 580篇 |
预防医学 | 278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212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26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检测在非外伤性昏迷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昏迷患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早期进行双侧正中神经的SEP检测和EEG检查,随访6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①26例昏迷患儿SEP11例正常,15例(58%)异常,SEP的异常均表现为皮层电位N20异常,其中6例皮层N20波缺失;26例患儿EEG结果均为异常,其中5例为背景活动低电压,1例为弥慢性0活动,20例为弥漫性8慢活动;②SEP正常的11例中,9例预后良好,2例(18%)预后不良,SEP异常的15例中,14例(93%)预后不良,其中6例死亡,5例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的SEP均严重异常,预后最差。结论:①早期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的预后判断SEP优于EEC;②SEP皮层电位N20波缺失,同时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预后最差;③SEP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在早期判断预后是一种客观、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携带双自杀基因且可诱导敲除SV40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携带双自杀基因且可诱导敲除SV40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优化目前的肝细胞永生化。方法去除eGFP终止子taa的pSEB-HUS质粒为逆转录病毒基础质粒。先将SV40T及其启动子hEFH亚克隆至pSEB-HUS,再将LoxP位点插入至pSEB-SV40T质粒的抗性基因Blasticidin上游获得pSEB-LoxP-SV40T质粒。同时将CD自杀基因定向克隆至pSEB-HUS的eGFP下游;然后设计一段HSV-tk自杀基因引物,在上游引物的5′端加入方向一致的LoxP序列。PCR获得TK基因后,定向克隆至CD下游获得pSEB-CD-TK,最后将pSEB-CD-TK上的双自杀基因亚克隆至pSEB-LoxP-SV40T质粒上得到携带双自杀基因及SV40T的质粒。结果PCR及酶切鉴定均证实两个自杀基因及SV40T正确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质粒中,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两个LoxP位点方向相同。结论成功构建携带双自杀基因且可诱导敲除SV40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和活化NK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HLA-Cw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炎肝硬化和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期患者各30例及健康对照者4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并通过PCR-SS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的方法进行HLA-Cw的基因分型.结果 肝炎肝硬化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分别是13.22%±4.61%和45.68%±14.64%,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分别是22.62%±3.70%和65.28%±14.45%,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且肝炎肝硬化组与急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Cw*15在肝炎肝硬化组中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活化NK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0.862,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间HLA-Cw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NK细胞功能低下,HLA-Cw*15基因型可能是通过影响NK细胞而导致HBV感染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毒株的耐药突变本底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抗凝全血标本50份,提取血浆病毒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及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34份标本的pol区基因;在1例样本的蛋白酶编码区检测出1个主要耐药突变,7例样本检测出7个次要耐药突变,主要耐药突变为M46L,毒株是CRF01_AE亚型,次要耐药突变有4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A71T(2个)、A71V(3个)、Q58E(1个)、V11IV(1个).在14例样本逆转录酶编码区检测出一种或多种核苷类和(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9例标本检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出现频率分别为:V118I(42.9%)、M184V(7.1%)、A62V(7.1%)、K70T(7.1%)、K65R(7.1%)、K219N(7.1%)、T69d(7.1%)、V75LV(7.1%)、K219R(7.1%);10例标本检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出现的频率分别为V1061(35.5%)、Y181C(15.4%)、K103KR(7.7%)、K103R(7.7%)、L100LV(7.7%)、V1081(7.7%)、V179D(7.7%)、V179DV(7.7%).结论 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毒株中已经存在一定比例耐药突变,有必要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280名高职生随机调查。结果 1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t=2.869,P0.05)在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各维度(P0.01)都呈显著正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追求成功(β=0.432,P0.01)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追求成功动机可以有效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一般治疗方法及加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方案的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影响的比较,观察CVVH对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严重脓毒症患儿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按需要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CVVH组(n=11),按需要给予上述治疗,自诊断严重脓毒症开始,加用CVVH治疗48 h以上。2组均从确诊开始,在0 h、12 h、24 h及48 h 4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1.5 mL行血生化检查,比较其在不同时间点血BUN、Cr、ALT水平,同时在此4个时间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对pH值、乳酸(Lac)、碱剩余(BE)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48 h内血ALT、BUN、Cr、pH值、Lac、BE水平与0 h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VH组经治疗48 h,ALT、pH值与0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UN、BE较0 h明显下降(Pa<0.05),24 h、48 h时间点Cr、Lac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比较初始状态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 h,CVVH组Lac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 CVVH组BUN、Cr、BE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ALT、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VVH结合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肾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 mmol·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χ2=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6,P<0.01;F=58.660,P<0.01)。结论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以女大学生为对象 ,探讨体骨盐量和BMI的关系 ,为推测体骨盐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受试者BMI在 16 .2~ 31.2kg/m2 的女大学生 5 0例 .测定项目包括身高、体重 [体脂肪量 +体骨盐量 +除脂肪除体骨盐量 ]、BMI、体脂肪率、体骨盐率等指标 .结果 ①受试者的身高 15 6 .6± 3.4cm ,体重 5 5 .7± 3.2kg ,体脂肪量 15 .0± 5 .4kg,体骨盐量 2 .4 12± 0 .30 1,除脂肪除体骨盐量 34.5± 3.3kg,BMI 2 1.2± 3.2kg/cm2 ,体脂肪率 2 7.2±4 .5 % ,体骨盐率 4 .1± 0 .3% ,体骨盐量 /除脂肪体重 5 .8± 0 .5 % .②受试者的各部位的骨密度上肢 0 .72 7± 0 .0 6 7g/cm2 .下肢 1.0 72± 0 .10 2g/cm2 ,躯干 0 .80 7± 0 .0 6 7g/cm2 ,全身 1.0 4 3± 0 .0 76g/cm2 .体重、BMI与躯干和全身的骨密度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 .体脂肪量与躯干的骨密度之间表现为低相关 ,体骨盐量、BMI、体骨盐量 /除脂肪体重等指标与骨密度包括上肢、下肢、躯干和全身等指标之间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 研究表明利用BMI判断骨质疏松是可行的 ,对于瘦型者实施骨质疏松的诊断是应该提倡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