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水蔓菁总黄酮对前列腺炎模型小鼠前列腺、睾丸及附睾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前列腺炎模型组、前列康干预对照组和大、中、小剂量水蔓菁总黄酮干预组;采用前列腺内注入25%消痔灵注射液的方法建立小鼠前列腺炎模型;各种干预药物连续给药21d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前列腺、睾丸和附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大、中、小剂量水蔓菁总黄酮干预组小鼠前列腺、睾丸、附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轻于模型组,尤以大、中剂量干预组作用明显。结论水蔓菁总黄酮可显著缓解前列腺炎模型小鼠的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腮腺炎(RPC)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27例患儿的腮腺进行了超声及造影检查,超声观察病变内部回声变化、有无囊状影及血流信号强度,并将声像图结果与X线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X线造影显示有"点扩"的50个腺体中,声像图出现囊状影为46个,敏感度为92%.在反复肿胀的49个腺体中,声像图显示内部回声减低为49个(100%),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D显示血流信号强度Ⅱ~Ⅲ级为42个(86%).结论:超声可以作为RPC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3.
1故障现象第1台透视及点片正常,第2台摄片无X线产生。2分析与检修首先据故障现象分析,因第1台透视及点片正常,说明与该台有关的控制线路、2台共用的灯丝加热电路、高压变压器电路工作正常,问题应发生在与第2台有关的低压控制及高压电路。切断机器电源,打开机盖拆下高压初级P1、P2。给机器接通电情况,工作正常。选一组适当的照相条件,进行空载曝光试验,同时用万用表交流档监测P1、P2两点间的电压值,结果发现P1、P2两点间电压为0V,由于“高压预上闸”接触器JC3A动作正常,初步判断故障发生在高压初级主可控硅及…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PL D)与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经皮穿刺 PL D联合透明质酸钠骶管注射 (治疗组 ) 2 6例 ,单纯经皮穿刺 PL D(对照组 ) 2 2例。术后每 3个月随访一次 ,至术后 2年 ,根据改良的 Macnab标准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 16例 ,显效 5例 ,有效 4例 ,无效 1例。显效率为 80 .77%。对照组痊愈 8例 ,显效 7例 ,有效 5例 ,无效 2例。显效率为6 8.18%。两组疗效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腰椎间盘切除术与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及安全等优点 ,是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5.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H)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临床随机选取的CH标本70例分为出血—未出血、脑内—脑外、单发—多发组、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α—平滑肌抗体(α—SM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免疫组化染色,根据染色强度进行分类对照研究。结果 出血组VEGF、Flt—1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未出血组,α—SMA表达弱于未出血组;脑外组表现为弹性较好的厚壁血管,脑内组为弹性较差的薄壁血管;多发CH系生物学行为相对活跃的病灶。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CH临床表现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YKZ-4B型牙科综合治疗机是一种新型的口腔科综合治疗设备。配有高速车头,低速直弯车头等,车头系统采用气动控制,功能较多,在各级医院中广泛应用。我院两台YKZ-4B型牙科综合治疗机使用一年后,经常发生气路、水路阻塞和漏气、漏水故障。经检修分析,发现这类故障大多数发生在气控气阀和气控开关上,如气控阀内的橡胶板老化失去弹性,油污粘结使其不通畅,气控水阀内的弹簧生锈失去弹性致使阀不通畅等。  相似文献   
37.
我们发现1例后颅窝神经母细胞瘤,部位少见,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性,15岁。因无明显诱因的头晕、伴房屋旋转感,发作性头痛以及非喷射性的呕吐1年,发作日渐频繁,并感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体检:神志清楚,无脑神经体征及眼球震颤。视乳头边界欠清。四肢活动自如,肌力V°,病理征阴性。感觉正常。左手轮替试验欠协调,闭目难立症可疑,直线行走左偏。CT平扫及增强:左侧小脑半球见一不规则类圆形,略高密度影。四叠体池受压,左侧岩骨、颅骨内板的骨质受压改变。有明显增强效应。MRI平扫及增强:左侧小脑半球可见不规则类圆形阴影,边界尚清楚,T1稍低…  相似文献   
38.
新颖实用的洗胃机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李虹,张玉林洗胃机是各级医院急救室所必备的设备。目前医院使用及市售的洗胃机大部分都是由一个普通单相电机驱动旋片式或活塞式气缸来形成正压或负压,利用压差给胃内注药和吸污,从而达到冲洗目的。因洗胃机要大量接触液体,又往...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 对本院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无卒中病史体检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sCD40L水平[(3.82±1.03) ng/ml]高于对照组[(2.69±0.48) ng/ml,t=6.654,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CD40L水平[(4.62±1.23) ng/ml]高于稳定斑块组[(4.10±0.87) ng/ml);前两组均高于无斑块组[(3.19 ±0.57) ng/ml,F=13.139,P<0.01].脑梗死患者各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sCD40L、男性构成比、高血压为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β=5.218,3.482,2.321,P<0.01或P<0.05;OR=184.525,32.536,10.182),sCD40L水平对不稳定斑块影响显著(P<0.01,OR=184.525,95% CI:5.741-5931.286).脑梗死组一年内复发的患者其初发卒中时血清sCD40L水平[(5.87±0.67) ng/ml]高于未复发者[(3.67±0.87)ng/ml,t=3.667,P<0.01].结论 sCD40L、男性构成比、高血压为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清sCD40L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向不稳定性的方向发展,促进斑块破裂,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兔戊型肝炎病毒(HE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可能成为HEV的新基因型。为提高对兔HEV的检出率,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兔HEV RNA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其进行考评。方法 1)从GenBank中下载14条兔HEV全长序列,分别在其ORF1、ORF3片段的保守区域设计一条TaqMan探针和一对上、下游特异性引物,其中ORF1片段的探针及引物为C组,ORF3片段的为B组;A组的探针及引物为Jothikumar N等所报道的通用引物;2)制备相应的质粒标准品来构建定量标准曲线,并利用上述3套引物、探针对49份兔粪便及44份兔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将B、C组检测结果与A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建立了两套兔HEV定量PCR的TaqMan探针及引物(B、C组),其标准曲线的斜率分别为-3.455和-3.469;使用上述3套引物及探针(A、B、C组)对49份粪便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EV RNA阳性率分别为67.35%(33/49)、67.35%(33/49)、57.14%(28/49),平均HEV RNA(log copies/g)拷贝数为6.18、5.90、6.11;44份血液标本的HEV 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90%(29/44)、56.82%(25/44)、50.00%(22/44),平均HEV RNA(log copies/mL)拷贝数为3.62、3.43、3.03;结果显示以上3组探针及引物均可用于粪便和血液标本的定量检测。结论兔HEV虽然有其独特的基因结构,但使用HEV通用引物检测不影响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