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7例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病人的护理,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大量输血、术后高血压、感染是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易发因素;护士应严密监测术后病人的凝血功能及病情变化,保持循环系统稳定,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ERCP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患者采取ERCP术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20例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行ERCP术治疗的观察及精心护理,术后无患者发生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结论:ERCP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重要手段,做好ERCP术的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再移植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在他汀类药物应用基础上短期内使用依洛尤单抗能否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CCU收治的12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依洛尤单抗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8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基本临床信息、超声心动图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基线血脂水平和PCI术后1个月血脂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MACEs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随访期间MACEs和再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83(0.54,1.54)mmol/L∶1.71(0.98,2.30)mmol/L,P=0.004]。经过6个月随访,试验组5例(12.2%)发生MACEs,对照组13例(14.9%)发生MACEs,两组患者在MACEs、死亡、卒中、靶血管再灌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再发心肌梗死0例,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9例(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累积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39)。结论:ACS患者在他汀类药物应用基础上短期内使用依洛尤单抗能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同时能降低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34.
当前肥胖的迅速流行已成为全球的首要健康问题,特别是腹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IL-6、TNF-α等的内分泌和代谢器官,其中,脂联素是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惟一呈负相关的一种脂肪因子,自1995年被发现,因其在一,二级预防中的预测价值和血管保护作用而受到日益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5.
当前肥胖的迅速流行已成为全球的首要健康问题,特别是腹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IL-6、TNF-α等的内分泌和代谢器官,其中,脂联素是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惟一呈负相关的一种脂肪因子,自1995年被发现,因其在一,二级预防中的预测价值和血管保护作用而受到日益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6.
当前肥胖的迅速流行已成为全球的首要健康问题,特别是腹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IL-6、TNF-α等的内分泌和代谢器官,其中,脂联素是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惟一呈负相关的一种脂肪因子,自1995年被发现,因其在一,二级预防中的预测价值和血管保护作用而受到日益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