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9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维、汉2个民族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早发冠心病患者维族血脂异常比率、脂蛋白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Ⅰ水平均较汉族高,传统危险因素个数较汉族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2个民族均以非早发冠心病组为参照行Logistic回归发现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吸烟是维、汉2个民族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及脂蛋白a仅是维族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异常与脂蛋白a为维族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早发冠心病可能存在目前仍未被发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合并糖耐量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对颈动脉硬化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3例,根据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67例、糖耐量异常组246例,通过一般资料的收集、血清学指标检测及动脉僵硬度相关指标的测定,观察尿酸对糖耐量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结果 2组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碱性磷酸酶、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32、-9.657、-3.033、2.934、-3.183、-4.531、-2.271、-5.093,P均<0.05),内膜中层厚度(IMT)、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斑块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X~2值分别为-3.999、-4.713、6.907,P均<0.05),但左右两侧IMT、BaPWV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3.604、-3.729,-4.496、-4.810,P均>0.05),而AB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PWV的多元Logisti回归分析示年龄、尿酸为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115,95%CI 1.084~1.146,OR=1.004,95%CI 1.000~1.007,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有糖耐量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其血尿酸及血糖水平,以减少动脉硬化程度,从而防止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2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38例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夹层类型、血压水平、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73.5%)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26.5%),血压改变以收缩压和平均压的增高明显(P<0.05).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5.1%)高于非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9.5%)(P<0.05).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6%,手术治疗组有效率70.0%,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治愈率91.4%,介入治疗组其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组(P<0.05).A型主动脉夹层较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平均年龄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36.2%)高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9.6%)(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在迅速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性与收缩压的关系比较密切,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亟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A-863C/A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分别检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组、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CP+CHD)组以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组TNFA-863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在CHD组和CP+CHD组TNFA-863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HC组(P值均小于0.017),并且CP+CHD组中男性的TNFA-863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女性(P值均等于0.000,OR值分别为4.292和5.562)。结论 TNFA-863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可能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同时它也可能是发生CP合并CHD的易感基因,并且携带TNFA-863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男性更好发。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作用。方法将357例汉族与维吾尔族(维族)高血压患者分别分为非肾损组、肾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指标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汉族、维族非肾损组与肾损组SDNN、SDNNi、PNN50、SDAN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汉族肾损组与维族肾损组SDNN5、TRI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汉族中SDNN、SDNNi、PNN50、SDANN、RMSSD与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关(OR分别为0.969、0.963、0.964、0.980、0.992,P均<0.05)。维族中SDNN、SDNNi、PNN50、TRIA与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关(OR分别为0.988、0.983、0.958、0.998,P均<0.05)。结论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肾功能损害,汉族与维族预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心率变异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测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探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别收集其龈下菌斑样本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提取细菌DNA,PCR检测样本中的P.g16S rDNA基因,扩增产物行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龈下菌斑中的P.g16S rDNA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P.g16S rDNA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牙周致病菌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牙周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冠心病及慢性牙周炎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汉2个民族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76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男性≤55岁,女性≤65岁)分为早发冠心痛组372例,其中维族112例,汉族260例;正常对照组394例,其中维族136例,汉族258例.冠状动脉病变从是否患有冠心痛、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Gensini总积分3个方面分析.结果:汉族早发冠心痛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维族早发冠心病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冠心痛组维族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多支病变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单支病变,双支、多支病变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单支病变,汉族双支、多支病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单支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引入其他危险因素后,汉族间接胆红素、维族直接胆红素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可能是早发冠心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族直接胆红素、汉族间接胆红素对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9例,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3组。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及眼底动脉造影。结果:B组和C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高于A组(P<0.01或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清除率小于A组(P<0.01或P<0.05),B及C组较A组眼底动脉硬化程度重(P<0.01或P<0.05)。结论: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79 例高血压(EH)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P≥60 mm Hg组的冠脉狭窄积分、冠脉狭窄率高于PP<60 mm Hg组( P<0.001).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时,PP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P增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冠状动脉的狭窄率、狭窄程度、累及的血管支数增加.  相似文献   
30.
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短期内(8周)服用依那普利后对其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心肌肥厚的影响。结果显示:服药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P<0.01)。心肌肥厚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及左室肌重量指数(LVWI)均显著降低(P<0.01,P<0.05)。服药后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值(Ei)明显增加(P<0.001),左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值(Ai)和舒张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值之比(Ai/Ei)明显下降(P<0.01)。提示依那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并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