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老年患者实施血液高通量透析(HFH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68例慢性肾衰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透析治疗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研究组实施HFHD,对照组实施常规CHD治疗,两组每周均透析3次,4h/次,对比3月后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经3月透析后,其血液中的P、Ca、Scr、BUN同对照组相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β2-MG、i PTH、TG同对照组相较,下降呈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ALB及Hb同对照组相较,增高呈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食欲、骨关节疼痛、乏力、精神神经症状及尿毒症性的皮肤瘙痒等表现同对照组相较,改善呈明显差异(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干体重显著增加,并且血压可保持稳定,同对照组相较,呈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肾衰老年患者实施血液HFHD治疗,无论经济及技术方面,均为可行,不仅能够减轻患者住院的医疗费用,同时能够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可以延长患者寿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32.
本文叙述电视透视导向胸部经皮针刺抽吸活检诊断胸内肿块性病变42例,共进行50次穿刺,其正确诊断率为88.1%,着重讨论了技术操作、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仅二例发生气胸,但无死亡病例,也无出血及大咯血。针刺活检的危险性小。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3.
钴尘对腹腔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性红(neutral red,NR)测定方法,对钴尘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钴尘对腹腔巨噬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在200mg.L^-1时几乎将巨噬细胞完全杀死,当浓度低达3.125mg.L^-1时毒性作用仍较明显。NRI和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可靠、重复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污染物和工业生物质的毒性检测。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WBC检测对早期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出生且小于7d的健康新生儿31例(健康对照组),以及因血清PCT、WBC和CRP增高而转入新生儿科,诊断为新生儿感染的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其中36例为轻度感染(PCT正常组),25例为重度感染(PCT增高组);比较治疗前3组新生儿WBC、PCT和CRP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与PCT增高组PCT、CRP、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与PCT正常组的CRP与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感染性疾病中,CRP和WBC均增高,但两者常受诸多因素影响;PCT则在重度感染时快速上升,早期轻度感染不显著,而三者的联合测定则能够更早期、更准确、更灵敏地反映新生儿早期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血流感染中的不同革兰染色反应病原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住院治疗患者血培养呈阳性的132例感染性病例,均为单一菌株感染,分为革兰阳性组(46例)和革兰阴性组(86例);另选取66例血培养阴性的局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PCT水平。结果革兰阳性组患者血清PCT浓度为(3.16±0.69)ng/mL,革兰阴性组PCT浓度为(11.04±2.31)ng/mL,对照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为(0.97±0.32)ng/mL,3组患者PCT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PCT区分革兰阴性与阳性感染的诊断界值为5.25ng/mL,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75.6%。结论 PCT对不同类别致病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区分革兰阴性与革兰阳性的菌株感染。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比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0例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在同期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IFM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测定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并对三种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RIFMA对梅毒螺旋体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80%、97.00%、97.57%,TPPA分别为97.40%、97.50%、97.43%,TRUST分别为93.00%、90.50%、92.29%,经比较,TRIFMA法、TPPA法对梅毒螺旋抗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TRUST法(P0.05)。结论三种梅毒检验方法中,TRUST对梅毒螺旋体的筛查结果准确性不及TRIFMA和TPPA,临床上可将TRIFMA和TPPA作为梅毒筛查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7.
前列腺癌组织中4种microRNAs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4种微小RNA(mi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ISH)方法检测3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52例前列腺癌及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4种mi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4种miRNAs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miRNAs的表达均与肿瘤的Gleason评分相关(P<0.01);miR-15b及miR-96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miR-96的表达与肿瘤累及前列腺的叶数相关(P<0.01).前列腺癌组织中,miR-15b与miR-96及miR-183的表达之间均存在关联性(P<0.01,r=0.41;P<0.01,r=0.45),而miR-96和miR-183的表达之间也存在关联性(P<0.01, r=0.45). 结论 miRNA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关,并可能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8.
食管胃单层吻合法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2年12月至1997年1月对292例食管或贲门癌患者施行肿瘤切除、食管胃单层吻合术,其中高位食管癌71例、中下段食管癌131例、贲门癌90例;颈部吻合84例、弓上吻合52例、弓下吻合156例;男女比例约为1.6:1。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者...  相似文献   
39.
研究p53、bcl-2及PC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40例腺瘤和80例腺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增生性息肉,腺瘤以及腺癌中p53、bcl-2、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中17.5%(7/40)腺瘤和46.25%(37/80)腺癌可见p53基因突变;腺瘤、腺瘤癌变及腺癌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2.5%、70.6%和58.8%;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中未见p53表达,p53蛋白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相关(rs=0.54),但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无关(P>0.05);bcl-2在所有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基底部上皮细胞、77.9%腺瘤、64.7%腺瘤癌变和55%腺癌可见表达,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表达差异显著(P<0.05),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明显高于差分化腺癌(P<0.01)。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bcl-2与P53表达在腺瘤及腺癌组中呈负相关。PCNA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一癌序列中逐渐增高,它与腺瘤p53表达和木典型增生程度、腺癌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p53、bcl-2表达及其它因素无关。p53基因改变主要涉及到良性腺瘤和腺癌的转变过程,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蛋白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bcl-2表达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  相似文献   
40.
p27、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玲  欧玉荣  张洪福 《肿瘤》2003,23(3):209-211
目的 探讨 p2 7、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单纯和复杂性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腺癌中p2 7、PCNA蛋白表达。结果 p2 7蛋白高表达 (++)率在子宫内膜单纯和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过长、腺癌中分别为 6 6 .7% (2 4 / 36 )、35 % (7/ 2 0 )、30 % (10 / 33) ,在单纯和复杂性增生过长、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p2 7蛋白表达与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肌层浸润无关 (P >0 .0 5 )。PCNA表达在子宫内膜单纯和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及腺癌中逐级递增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中PCNA与 p2 7蛋白表达负相关 (P <0 .0 1) ,腺癌中p2 7与PCNA不相关。 结论 p2 7蛋白表达减少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相关 ,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