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0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上腔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9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行临时右心室起搏)、环状标测导管(Lasso导管)及消融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SVC隔离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结果 (1)窦性周长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明显缩短SCL[(65.78±28.49)次/min vs(142.67±15.42)次/min,P《0.001],SVC隔离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S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89±19.19)次/min vs(114.33±31.41)次/min,P》0.05].(2)有效不应期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下测得的心房ERP较基础状态下明显缩短[右心耳(RAA)分别为(51.11±18.33)ms vs(101.11±27.59)ms;CSd分别为(56.67±22.36)ms VS(98.89±14.53)ms;CSp分别为(48.89±25.22)ms vs(101.11±12.69)ms,P《0.001].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所致的心房ERP缩短的能力明显下降(RAA分别为(94.40±16.70)ms vs(94.44±16.67)ms;CSd分别为(89±15)ms vs(96.7±18.0)ms;CSp分别为(93.3±18.7)ms vs(98.9±20.3)ms,P》0.05].(3)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 SVC隔离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VW较隔离前明显降低[RAA分别为(6.67±11.18)ms vs(21.11±20.88)ms,CSd分别为(8.89±14.52)ms vs(16.66±23.97)ms,CSp分别为(2.22±6.67)ms vs(22.22±18.55)ms,P《0.05].结论 SVC隔离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提示SVC隔离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52.
随着对心房扑动 (房扑 )电生理机制的理解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认为 ,房扑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的大折返 ,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 ,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域形成。Kalman等[1 ] 根据房扑心电图形态及对折返机制的理解进行分类 ,将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峡部依赖的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称为典型房扑。其余类型的房扑 ,如右心房低位环折返、间隔部折返以及左心房折返等类型的房扑全部称为不典型房扑。对于典型房扑而言 ,射频消融方法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2 ] 。而对于不典型房扑 ,…  相似文献   
53.
经左主动脉窦消融反复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右心室流出道是反复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repetitive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 )的常见起源部位 ,其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被大多数医师所熟知 ,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 RMVT报道较少 [1 - 3 ] 。本文报告 1例经左主动脉窦成功消融的 RMVT,并结合近几年文献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 患者女性 ,19岁。有阵发性心悸病史半年 ,心悸发生时伴有头晕、乏力、活动受限。临床检查 (包括超声心动图、X线三位胸片、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心电图及动态心…  相似文献   
54.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被广泛应用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抗凝治疗前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存在不足。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TE)、CT、MRI等器械检查已被用于诊断和预测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并指导抗凝治疗。TE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异常、复杂的主动脉斑块。TT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大小、二尖瓣环速度、左房应变和应变率、左室质量指数。CT、MRI可用于辨识左心耳血栓、主动脉斑块等。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通过分析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风险评估指标(HATCH评分)的相关性,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风险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并测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2年180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HATCH评分及PTFV1,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TFV1与HATC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180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TFV1与HATCH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0,P<0.01);②HATCH评分1分组PTFV1略大于HATCH评分0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TCH评分≥2分组PTFV1明显大于HATCH评分1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平均随访1年,由阵发性房颤进展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进展组)HATCH评分及PTFV1明显大于仍为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④PTFV1为0.07mm·s是ROC曲线上的最佳临界点,其预测房颤进展风险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1.8%,曲线下面积为0.876.结论 PTFV1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指标对预测阵发性房颤向持续性房颤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右旋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而右旋心合并单心房、永存左上腔静脉,经外科手术治疗存活患者则更为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复杂先心病同时存在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而成功于上腔静脉内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病例.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告两例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地阻断了位于后间隔具有递减传导特性的稳若旁路.随访7~10个月.病人无心动过速发作,提示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PJR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8.
5例慢性持续性和反复发作性心房扑动伴快心室率,药物疗效不佳,其中2例曾多次射频消融未获疗效。而应用导管电灼房室交界区,形成房室阻滞则有效地控制了心室率。表明,导管电灼房室交界区是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伴有快心室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复发的机制,对45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慢-快型AVNRT患者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逾三个月行电生理检查。结果10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术前心房早搏刺激时的最大心房-His束间期(A2H2max)较非复发组明显延长(413±60msvs311±110ms,P<0.01);两组术后即刻A2H2max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均<0.01);术后三个月复发组的A2H2max较术后即刻明显延长(356±93msvs298±96ms,P<0.05),非复发组则有进一步缩短趋势,两组术后三个月的A2H2max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56±93msvs222±73ms,P<0.005);非复发组术后三个月A2H2max较术前明显缩短(222±73msvs311±110ms,P<0.01),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405±91msvs366±84ms,332±75msvs269±63ms,P<0.01及<0.0001),复发组消融术前后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结果提示部分AVNRT复发可能与其房室结本身电生理特性有关,基础状态下A2H2max长的患者心动过速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60.
心房颤动(房颤)不但伴有多种临床症状,而且能损害心功能,降低生活质量,易发血栓性疾病,非瓣膜病房颤比窦律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高五倍。此外,房颤还增加猝死的风险。所以房颤是急诊医生经常遇到而需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