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30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65篇 |
预防医学 | 61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冠状静脉窦形态学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国人冠状静脉窦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因各种原因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符合健康成人标准,进行三维容积图像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的长度、窦口的直径及其主要属支的数目、直径、属支与冠状静脉窦之间的夹角和冠状静脉窦的变异情况。结果:200例观察者均可见其主要分支。心中静脉99%(198例)汇入冠状静脉窦;大的左心室后静脉发现率为70%;左心房斜静脉和心小静脉出现率为54%(108例)、23%(46例);冠状静脉窦长度21~60(平均为35.61±8.16) mm;窦口直径:6.5~17.5(平均为10.01±3.61)mm;心脏静脉异常占22例(11%),包括:膨大、肌桥、迂曲、成角及汇入左侧心腔等。结论:MSCT是诊断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变异的新方法。对于指导冠状静脉窦电极的置入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家族性电紊乱性心脏病高危患者,未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长期预后.方法 13例患者中11例长QT综合征(LQTS)、2例Brugada综合征,均有心脏性晕厥.男性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4±19)岁.6例(46%)因心跳骤停住院治疗.4例LQTS植入起搏器,平均随访(7±4)年.结果 11例(85%)患者仍然发作晕厥,1例心脏骤停首次入院,5例(39%)心脏骤停再入院,2例LQTS死亡,其中1例(0.8%)猝死.结论 LQTS和Brugada综合征患者一旦出现晕厥,以后会反复发作,如果没有条件接受ICD治疗,其他的药物治疗、医生的密切监控随访、指导患者避免触发因素和针对家属的心肺复苏训练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4.
人体肺静脉组织学观察12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 ,以探讨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 Smoothmuscleactin的免疫组化 ,对 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的尸检标本肺静脉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共分析肺静脉标本 4 7支 ,其中 4 5支肺静脉可见有左心房心肌的延伸 :心肌袖。上肺静脉的心肌袖明显比下肺静脉延伸的距离长 [左上肺静脉 (12 6± 3 6 )mm ,左下肺静脉 (5 7± 3 2 )mm ,P <0 0 5 ;右上肺静脉 (10 2± 4 7)mm ,右下肺静脉 (4 4± 3 0 )mm ,P <0 0 5 ],右下肺静脉口的直径明显小于其余的肺静脉 [分别为 (12 2± 1 8、15 2± 3 1、15 3±1 9、15 0± 1 2 )mm ,P <0 0 5 ]。肺静脉内心肌纤维集合成束 ,走行不规则、方向各异 ,心肌束在肺静脉同一周径上的分布不均一。结论 非心脏原因死亡的人体肺静脉存在心房肌的延伸即心肌袖 ,其心肌纤维分布不均匀 ,走行方向各异 ,可能是产生触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5.
心房肌的复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复极时间进行研究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发生与维持的潜在机制。方法 记录基础心律、非程序刺激及早搏刺激 (SR、S1 、S2 )时 1 4只犬左、右心房的单相动作电位 (MAP)和有效不应期 (ERP) ,测量每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和动作电位时程 [复极达90 %、80 %、5 0 %时的动作电位时程 (ms,APD90 、APD80 、APD50 ) ]。并在记录过程中同时观察房颤的诱发情况。结果 记录满意MAP信号 1 2例 ,共标测 2 6点 (右房 1 7点 ,左房 9点 ) ,MAP振幅平均(6 98± 1 76 )mV ,左心房APD90 和APD50 小于右心房 [(1 5 7 4± 4 3 5 0 )ms比 (1 70 9± 37 9)ms ,P <0 0 5 ;(88 4± 1 9 1 )ms比 (1 0 0 1± 2 1 2 )ms,P <0 0 5 )。其中左房刺激发作 38阵 ,明显多于右房 2 3阵 (P <0 0 5 )。由左房诱发房颤的早搏的偶联间期明显比在右房诱发的短 (P <0 0 5 )。起源于左房的房颤的早搏参数小于起源于右房的 (P <0 0 5 )。结论 左、右心房间具有MAP的异质性的复极特性 ,是诱发折返、发生和维持房颤的基质。 相似文献
36.
背景导管射频消融尤其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是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热点,但如何降低一次消融后的房颤复发率以及房颤复发的原因是目前急需解决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7.
38.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9.
40.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大静脉肌袖电活动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 7% )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 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 59根,包括肺静脉 49根、上腔静脉 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 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 8根,呈连续快速( >300次 /分)电活动 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 ( <100次 /分 ) 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 2种或 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