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67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6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扩增的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仍在探索阶段。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取12周人胚胎脑组织体外培养扩增,计数5×106-2×107制作成混悬液4-6 mL,通过腰穿、颈动脉注射途径植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体内,1次/周,共3次。移植前后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修正 Hoehn-Yahr 分级量表、帕金森病 Schwab & England 日常活动分级量表评分。移植前后检测和评估血尿常规、肝功、肾功、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12周龄胚胎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稳定扩增,并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通过随访发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病理进程、恢复受损脑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可见应用体外长期扩增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口服妈富隆和敏定偶调整月经周期后对女大学生有氧能力和下肢爆发力的影响,为女运动员合理用药调整月经周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本科女生16人为受试对象,年龄19.2±0.8岁,体重51.5±5.6公斤。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妈富隆组和敏定偶组,每组8人。受试者于自然月经周期第2天起,按药物说明书分别服用妈富隆和敏定偶,每晚1片,服用21天。受试者分别在服药前一周期的第7±1天(B7)、12±1天(B12)、23±1天(B23),服药期间第12±1天(D12)、23±1天(D23)和停药后下一月经周期的第7±1天(A7)清晨,上臂静脉抽血测量血红蛋白(Hb)、睾酮(T)、皮质醇(C),同时测试VO2max、PWC170和下肢爆发力。结果:两组受试者血C分别在服药第12天和第23天高于服药前一月经周期第12天和第23天(B12 vs D12,B23 vs D23),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第12天(B12 vs D12)及妈富隆组第23天(B23 vs D23)较服药前一月经周期相同时间T/C显著降低,但两种药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前后及两种药物间T、Hb、VO2max、PWC170和下肢爆发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妈富隆和敏定偶能提高血C水平、降低T/C值,提示比赛期当月尽量避免调整月经周期;当人工调整一个月经周期时,妈富隆和敏定偶对最大摄氧量、PWC170、下肢爆发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4.
正原发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局限于一侧或两侧乳腺组织的淋巴瘤,可伴或者不伴腋窝淋巴结的肿大[1-4]。PBL是结外淋巴瘤中罕见的类型,于1959年首次报道,约占结外淋巴瘤的1%~3%,在乳腺的恶性肿瘤中约占0.5%~([1-4])。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目前尚无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本文将从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辅助检查、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1 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比观察依帕司他、α-硫辛酸分别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按常规给与糖尿病饮食、运动,根据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同时给予甲钴胺0.5mg/次,静脉注射,1次/d,前列地尔10μg/d,静脉注射;在此基础上A组30例加用依帕司他50mg/次,B组28例给予α-硫辛酸600mg静脉滴注。结果:A组有效率90.0%,B组89.3%,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均有较明显的增加;治疗后两组间,除正中神经SN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帕司他、α-硫辛酸分别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可收到良好疗效,就其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在针对病因治疗方面,采取纠正代谢紊乱要比改善微循环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86.
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有血、骨髓、静脉导管、尿液、穿刺液以及大便标本等。微生物检验对传染性疾病有着显著的诊断与防治作用,且在临床医学中对帮助卫生细菌学和医院的消毒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对传染病的预防和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要地位,也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微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近几年来,微生物检验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疾病诊断及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采取相关的质量控制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风湿病家族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共调查890例RA患者,其中资料完整者803例,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身高、体重、风湿病家族史、临床及血清学特征、疼痛和疾病总体评价、多维健康评估问卷等,并根据RA患者有无家族史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本研究中,RA患者发病年龄为(45.09 ±14.50)岁,男女比例1 ∶3.5。有风湿病(包括RA、脊柱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家族史的患者123例(123/803, 15.32%), 其中一级亲属患病者占有家族史者73.98%(91/123),二级亲属患病者占有家族史者17.89%(22/123),一级+二级亲属均患病10例(8.13%)。家族史疾病种类以RA为主,为70.73%(87/123),其他风湿性疾病为21.95%(27/123),RA合并其他风湿病占7.32%(9/123)。根据有无家族史,对两组RA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有家族史患者中,发病年龄提前6.04年[(39.97±13.68)岁 vs.(46.01 ±14.46)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78.48% vs. 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体重指数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混杂因素后,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4.54年(β = -4.54;95%CI:-8.70, -0.38;P < 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吸烟RA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提前10.0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β = -10.02;95%CI:-17.60, -2.43;P = 0.01);而在不吸烟RA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提前3.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 = -3.27;95%CI:-8.37, 1.82;P= 0.21)。结论 风湿病家族史是RA发病提前的危险因素,与吸烟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测定疼痛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以探讨疼痛产生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疼痛模型组,左足跖皮下注射5%甲醛50μl建立大鼠疼痛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股动脉血、下丘脑和脊髓中CGRP的含量。结果疼痛模型组SD大鼠血浆中及下丘脑和脊髓CGRP含量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对照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5%甲醛可致疼痛症状产生;提示皮下注射甲醛所致疼痛可引起下丘脑和脊髓组织中的CGRP释放增加,结果导致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引起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90.
血氧饱合度(SPO2)的测定是监测机体低氧血症发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拔管期的刺激对机体的生理影响甚为严重,可导致机体低氧血症的发生。为了观察全麻拔管期的刺激对SPO2的影响,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