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炎症不同,常被误诊,以致治疗不及时,病人常遗留慢性腰痛。几年来本院收治10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84~1991年,本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8例术后发生椎间盘炎7例,发生率1.9%,同期收治外院手术发生者3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7~18岁。症状再发发生于术后第6~36天,平均14天。发病时体温升高不明显,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均  相似文献   
122.
作者应用光动力学疗法(PDT)对进展期上消化道肿瘤53例进行治疗,并对其中13例联合应用内镜下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结果:联合治疗组的近期显效率高于单纯PDT组(P<0.05)。病例随访6~15月,联合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单纯PDT组延长(P<0.05)。结果表明,PDT与局部注射5-Fu联合应用对治疗进展期上消化道肿瘤安全而有效,并能提高PDT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行二期翻修的27例PJI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5例。年龄25~81岁,平均62.7岁。均为单侧关节置换,髋关节19例,膝关节8例。初次置换至确诊感染时间为3~252个月,平均25个月。使用间隔器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至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手术,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间隔器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1例患者一期术后2 d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19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控制,顺利行二期翻修手术;其中3例发生髋关节间隔器断裂后卧床,卧床期间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保守治愈。7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复发,再次手术取出间隔器后旷置并更换敏感抗生素,其中3例感染未能控制,放弃治疗,余4例感染控制后行翻修手术。23例行二期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3年。翻修术后1年髋关节患者Harris评分及膝关节患者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均显著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致病菌含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患者,7例一期术后感染复发;12例致病菌仅为革兰阳性菌患者均无感染复发。3例最终治疗失败放弃治疗者,1例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2例为真菌感染。结论在PJI二期翻修术中使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可获良好临床疗效。但需注意髋关节间隔器可能发生断裂并增加翻修手术风险;若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或真菌,间隔器可能增加感染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观察寰枢固定非融合技术在无横韧带断裂的成人不稳定型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获得患者颈部NDI评分、R-J线高度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情况等数据,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功能及影像学参数的改变进行评估。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部NDI评分、R-J线高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比较,颈部ND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J线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率达94.74%。结论 后路寰枢固定非融合手术治疗成人不稳定型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非融合为后期内固定取出后寰枢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孕产妇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主要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后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极为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顺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肠坏死的诊治过程;同时回顾了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对这一疾病的诊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基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法建立连豆清脉合剂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连豆清脉合剂中的连翘、黄连和赤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豆清脉合剂中连翘苷、小檗碱含量,色谱柱为XBridge C18,乙腈-0.6%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77 nm。结果 连翘、黄连和赤芍3味中药各色谱图斑点清晰,比移值符合要求,阴性均无干扰;连翘苷、小檗碱质量浓度分别为14.84~148.36、5.72~57.22 μg·mL–1r=0.999 3)时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7%(RSD为2.75%)、99.86%(RSD为3.60%)。3批样品中连翘苷质量浓度分别为409.63、402.29、378.86 μg·mL–1,小檗碱质量浓度分别为205.61、201.73、163.02 μg·mL–1结论 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法科学、有效,可用于连豆清脉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观察山东省克山病病情,掌握克山病的发病情况,科学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方法 按照山东省克山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7个克山病县(市、区)进行了病例搜索,在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县(市)中选择6个自然村进行了病情重点监测,每个监测点对420名左右居民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临床查体和心电图描记,可疑心脏异常者拍摄后前位X线胸片,同时采集部分居民头发和粮食检测内外环境硒水平,并收集居民经济收入及人均占有粮食等基本情况.结果 ①共搜索医疗单位259个,心肌疾病患者1132例,确定疑似克山病638例,诊断慢型克山病142例.②6个监测点调查居民2538人,检出克山病患者91例(其中潜在型77例,慢型14例),检出率为3.58%.描记心电图2127例,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24.5%(521/2127),以ST-T改变、T波改变、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等多见.拍摄X线胸片75例,39例增大(其中轻度增大21例,中度增大13例,重度增大5例).③采集头发、粮食等样品406份,病区居民发硒水平接近硒适宜地区的水平,粮食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各监测点人均年收入为3000~ 5900元;居民主食以面粉为主.结论 山东省克山病病情处于稳定态势,但监测中仍有慢型、潜在型患者检出;内环境硒水平明显升高,与病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营养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28.
目前,很多体检机构炫耀自己的高端仪器和高级检测技术,仿佛抽一滴血就可以“包查百病”。事实上,抽血检查仅是临床诊断手段之一,只能诊断一部分疾病。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凭某一项抽血报告给患者“判刑”。在没有明确疾病诊断之前,  相似文献   
129.
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目前,治疗PJI的标准术式为人工关节二期翻修术,包括第一阶段取出人工假体,进行彻底清创、植入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并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第二阶段待感染控制后,植入新的人工关节[3]。本文报道1例多重感染合并髋臼严重骨缺损患者的诊治过程,针对PJI的病原诊断和重建骨缺损等治疗难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自然呼吸状态下高螺距双源CT肺血管造影(CTPA)技术对可疑肺栓塞患者应用的可行性、影像质量。方法对54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高螺距组),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患者在自然呼吸下行高螺距CTPA检查(螺距为3.0,120kV,100mAs,50ml对比剂);另选前期检查患者54例作为常规组行常规CTPA检查(螺距为0.8,120kV,100mAs,80ml对比剂),深吸气后屏气扫描。记录PA强化程度、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的整体质量、扫描范围内肺动脉分支是否存在对比剂充盈不均和心脏、呼吸运动伪影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螺距组肺动脉主干(PT)及尖段(S1)肺动脉、后基底段(S10)肺动脉的平均 CT值为(404±104)、(453±119)和(453±119)HU,平均图像背景噪声(11±2)HU,平均检查时间为(0.67±0.09)s,平均辐射剂量为(142±31)mGy cm,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检查图像无呼吸及心脏的运动伪影。肺动脉分支未见完全或部分缺损,所有患者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自然呼吸下状态高螺距双源CTPA检查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像,没有产生呼吸和心脏的运动伪影,且可避免出现瓦氏(Valsalva)呼吸所致的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