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减毒沙门菌可作为外源DNA的载体,为DNA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携带肿瘤DNA的减毒沙门菌可通过肠上皮细胞屏障,被存在于外周免疫系统的DC捕获;肿瘤DNA可在DC中表达肿瘤抗原;DC可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该疫苗能刺激机体发生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2.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数目,探讨其对膀胱癌复发和转移的早期监测、临床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87例膀胱癌患者及40例同期膀胱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将87例膀胱癌患者进一步分为非肌层浸润组(55例)和肌层浸润组(32例),膀胱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40例)。采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芯片分选法检测外周血中CTC,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CTC数量,比较不同CTC数量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未检出CTC,非肌层浸润组患者CTC检出数为(9.38±11.35)/10 ml,明显少于肌层浸润组患者的(23.28±11.74)/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膀胱癌患者CTC检出数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检出CTC的非肌层浸润组患者1年复发率低于检出CTC的非肌层浸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检出数为(0~20)/10 ml及≥21/10 ml的肌层浸润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的CTC是膀胱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对膀胱癌临床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3.
大鼠蓝斑的传入联系——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系将HRP用微电泳注入32只大鼠一侧蓝斑的不同部位后,研究其传入联系。观察到蓝斑的传入和它的传出相似,也相当广泛并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当HRP导入蓝斑的全部或颅侧时,标记细胞分布于脑和脊髓的广泛部位,其中端脑的终纹床核、内侧及外侧视前区中,有中等数量的标记细胞;岛叶及额叶皮质、杏仁中央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间脑中以丘脑下部外侧区及背侧区中标记细胞较多;丘脑下部室旁核、腹内侧核、弓状核、丘脑束旁核、未定带及外侧缰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脑干的导水管周灰质、网状结构及前庭核中标记细胞数量较多;外侧网状核、孤束核、连合核、舌下前置核、三叉脊束核、中缝大核、中缝桥核、中缝背核、臂旁核、黑质致密部及外侧丘系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小脑的顶核及脊髓中亦可见少量标记细胞。但当HRP导入蓝斑的尾侧部时,标记细胞只见于脑干、小脑及脊髓的上述核团,而间脑及端脑中未见有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20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破坏了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的丧失,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及心理方面带来重大影响.研究[1]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后,损伤区域微环境的改变是轴突再生的重要影响因素.SCI后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机制包括轴突生长环境的改变和轴突生长能力的下降两个方面.笔者主要就轴突再生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5.
目的:研究Chiari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对Chiari A型采用充分后颅窝减压,脊髓空洞穿刺,软膜下吸除下疝的下半部小脑扁桃体,枕大池重建;对Chiari A型采用后颅窝减压。结果:35例患者术后按Tator结果评定,优24例、良7例、无变化3例、恶化1例。结论:对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行后颅窝减压有效,应根据畸形特点采取相应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6.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 < 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 < 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