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是七十年代的一种新型口服血管扩张剂,起初用于治疗高血压,1979年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左心室衰竭均可产生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其药效的强弱取决于用药前基础血浆肾素活性,但一些研究并不显示这种相关  相似文献   
132.
作者总结2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病例,分析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清酶和肌红蛋白浓度的变化、主要死因和抢救原则;并指出:心衰、酮症、再发心肌梗塞多见,且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体会抢救的重点是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处理好应激状态下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33.
<正>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作为一种检测自主神经活动状态及其它生理活动水平的无创性方法,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很多慢性疾病存在心率变异性的异常,目前较多报道集中于心肌梗塞预后,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神经损害与HRV关系.对于无并发症的冠心病(CAD)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度估计的研究,因资料较少尚无一致认识.就动态心电图(DCG、Holter监测)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而言,近年亦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补充意见,本研究比较了DCG中不同ST段压低程度时HRV的变化,以探讨二者间可能的联系,旨在说明HRV测定在CAD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4.
关于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研究,早年采用的方法是建立临床判断预后的指标,其准确度不甚满意。7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到 AMI 的预后与梗塞范围密切相关,加以无创的测量梗塞范围方法的建立,对估计 AMI 病人的预后有所进展。1972年Sobel 等首先对33个 AMI 病人用系列血清  相似文献   
135.
谭强  李广平  王伟  赵凯  张承宗 《天津医药》2007,35(5):348-3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93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44)和非糖尿病组(n=49)。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两组冠脉病变的特点,采用侧支动脉记分法评估两组侧支循环的发育。结果: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钙化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也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P〈0.05);糖尿病患者侧支血管记分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糖尿病妨碍冠脉侧支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8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S)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S〈7.0mmol/L。n=112)、血糖轻度升高组(7.0mmol/L≤FBS〈11.1mmol/L,n=82)和血糖高度升高组(FBS≥11.1mmol/L,n=64),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病死率、梗死面积、心肌酶及心功能状况。结果:血糖增高组患者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复合壁梗死发生率及心肌酶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而在心功能方面,血糖增高组低于血糖正常组(P〈0.01),血糖升高程度与以上各项指标均有关。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血糖非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比较咪达普利和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经2 wk的安慰剂洗脱后,年龄18~79 a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咪达普利组(5~10 mg,po,qd)或贝那普利组(10~20 mg,po,qd),共治疗6 wk。所有病人在开始服药前及研究结束时均做脉搏波检查。只有完成6 wk治疗的病人列入最终分析。结果:共有98例病人完成该研究,入选前2组间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均P>0.05)。经6 wk治疗后,脉搏波所有观察指标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2组间比较除肱动脉脉压和反射波增压指数外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咪达普利和贝那普利降低外周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对比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及静脉尿激酶 (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方法 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93例AMI病人采用UK溶栓 ,5 9例AMI病人采用直接PCI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 (UCG)、临床结果及费用。结果 住院期间UCG检查室壁运动正常者在PCI组为 38 98% ,高于UK组 (2 4 73% ) (P =0 0 2 1) ,矛盾运动发生率PCI组为 0 ,而UK组为 11 83%。LVEF在PCI组为 5 6 77± 9 85高于UK组(5 2 2 3± 10 6 9) (P =0 0 2 9)。住院期心衰发生率UK组为 30 10 % ,高于PCI组 (16 90 % ) (P =0 0 6 8)。随访 (13 32± 6 86 )个月累计心衰发生率UK组为 38 70 % ,也高于PCI组 (13 6 0 % ) (P =0 0 0 1)。住院期间的病死率UK组为 10 80 % ,PCI组为3 4 0 % (P =0 0 83)。累计病死率UK组为 15 10 % ,明显高于PCI组 (3 4 0 % ) (P =0 0 14 )。 6 0岁以上年龄组累计的病死率仍然是UK组 (13 98% )高于PCI组 (3 39% ) (P =0 0 2 2 )。在随访 3、6、12及 2 4个月时PCI组的生活质量计分均高于同时期UK组的计分 (P <0 0 5 )。住院期间的费用、累计总费用及心功能获益费用均是直接PCI组高于UK治疗组。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病人与UK治疗相比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57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S)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S<7.0 mmol/L,n=112)、血糖轻度升高组(7.0 mmol/L≤FBS<11.1 mmol/L,n=152)和血糖高度升高组(FBS≥11.1 mmol/L,n=93),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病死率、梗死面积、心肌酶及左心室功能.结果血糖增高组患者的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复合壁梗死发生率及心肌酶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且空腹血糖升高程度与以上各项指标成正相关.而在左室功能方面,血糖增高组显著差于正常组(P<0.01),且与血糖增高程度成负相关.结论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 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4±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0.01。尤其是在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在高龄的亚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PCI降低住院病死率的优势不明显。[结论]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