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62.
吴瑭继承了张仲景下法思想,充分发挥和扩展了“三承气汤”下法适应证,使温病下法自成体系。现就《温病条辨》诸下法内容予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3.
《温病条辨》指出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温病“立法以救阴为主”,认为“留得一分正气(阴津),便有一分生机。”这种“重阴精”的学术患想贯穿《温病条辨》始终,是吴鞠通温病治疗学的突出特色。其主要内容体现为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64.
《温病条辨》是一部系统的温病学专著,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经典之著。全面了解其基本情况与学术渊源,有利于继承挖掘其学术精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温病条辨》的基本情况1·1作者及主要内容《温病条辨》清·吴瑭撰著。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18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护阳思想的遣方用药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有关顾护阳气的条文和方药,从方药频数、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入手,建立方药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温病条辨》中护阳方剂71条,护阳药物67种.其中,散寒祛湿类方剂所占比例最重;护阳用药以温里药及补气药为主,护阳药物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为人参,其次是干...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丁甘仁医案》中"小柴胡汤"相关医案运用的总结分析,从小柴胡汤的选择、组方思路、具体药物加减等方面进行归纳,发现丁甘仁运用小柴胡汤特点有六:紧抓"寒热往来"主证,严守苦降、辛开、甘调组方思路,合以消、下、清、温等治法,鲜用猛峻之药,常辅以谷芽、佩兰一类,运用不同炮制形式的甘草、半夏、黄芩。并在小柴胡汤运用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经方的运用及丁甘仁总体药用习惯,探析其运用经方的特点:一是经方运用依据原文主证,二是谨遵原方组方思路,三是遇复杂病情多采取八法合用,四是药物加减和缓轻灵,五是注重健脾护胃,六是善于通过改变药物的炮制类型增强药物功效,其尊古不泥古的经方运用思路值得临床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67.
清末民初名医范文虎在将诸家思想和方药用于辨治温病的同时,也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范氏兼容并包,不拘泥于寒温之争,能将各种诊法、治法为温病诊疗所用,拓宽了诸多治法在温病中的应用范围,并且在遣方用药、加减用量和食疗调护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8.
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两方面梳理分析了近20年通下泄热法治疗发热的文献,认为通下泄热法有颁挫热势、截断病情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只注重临床施治,而缺乏传统中医整体观的不足,提出通下泄热法的使用既要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又要结合研究成果,才能将通下泄热法治疗各类发热的应用普及临床,并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69.
本文结合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现状,提出“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树中医辨证思维”的中医经典教学理念,围绕以传统文化为基解读好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在临床实践、师承带教中融合中医经典、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及参以各类“中医经典与传统文化”特色体验课于一体等方面提出见解和体会,以期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医经典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4,22(2):305-306
脑由颅骨裹盖,位处高巅,为人身脏腑之极顶,故脑的位置决定了其病机及证治有其特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