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D34, CD117 o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Methods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used by means of flow cytometry. 37 patients with MDS were divided into RA/RARS/RCMD subgroup, RAEB Ⅰ/RAEB Ⅱ subgroup; favorable chromosomal subgroup, poor chromosomal subgroup; intermediate-risk Ⅰ subgroup, intermediate-risk Ⅱ subgroup, high-risk subgroup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WHO classification,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 Results CD34 and CD117 were positive respectively in 11 of 19 patients with RMRARS/RCMD, all cases in RAEB Ⅰ/RAEB Ⅱ expressed CD34 and CD117;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D34 and CD117 was MDS grade-related. Favorable chromosomal subgroup, 14 of 22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CD34, CD117, all cases in poor chromosomes expressed CD34 and CD117; there w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tytic density and poor cytogenetic risk factor. CD34 and CD117 expression was present respectively in intermediate-risk Ⅰ (9/17), intermediate-risk Ⅱ (11/11) and highrisk subgroup (9/9); the phenotypic intensity also was correlated with IPSS scores.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CD34, CD117 may be a useful tool for subtyping and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MDS.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在疾病分型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16例健康者、40例MDS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简称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依据WHO MDS诊断标准、染色体核型以及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将MDS患者分别划分为RA/RARS/RCMD 组和RAEB Ⅰ/RAEB Ⅱ组,染色体良好组、中间组、不良组,中危Ⅰ组、中危Ⅱ组、高危组。结果MDS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绝对数分别为0.67%和17.24个/μl,健康者分别为0.03%和1.63个/μ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患者中,RA/RARS/RCMD组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分别为0.05%和3.50个/μl,RAEBⅠ/RAEBⅡ组分别为3.09%和81.95个/μl(P<0.01);染色体良好组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分别为0.05%和3.50个/μl,中间组为1.29%和18.23个/μl,不良组为3.09%和133.10个/μl,随着不良核型的出现,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依次增高(P<0.05);中危Ⅰ组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分别为0.05%和3.50个/μl,中危Ⅱ组为1.57%和35.55个/μl,高危组为8.15%和192.05个/μl,随着IPSS分值的递增,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逐渐增高(P<0.01)。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存在异常增高现象,其计数水平的检测有助于MDS的分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拉曼光谱法快速测定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的含量。方法:采用智能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样品,激发波长780 nm,激光强度100 MW,光圈25 μm,光栅400 gr·mm-1,分辨率2.0 cm-1,曝光时间50 s,曝光次数2次,扫描范围100~3 200 cm-1。结果:盐酸异丙嗪在20~200 mg·ml-1范围内与拉曼定量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3%,RSD为1.05%(n=9)。结论:本方法快速、简单、可靠,可用于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含重楼、马齿苋提取物、透明质酸钠的清痘修复精华液改善寻常痤疮的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每天早晚各1次,在使用薇诺娜洁面泡沫清洁面部后,观察组在痤疮皮损处使用含重楼、马齿苋提取物、透明质酸钠的清痘修复精华液,对照组在皮损处外用含木瓜蛋白酶活性成分、维生素B3、马齿苋提取液、水杨酸衍生物的薇诺娜清痘修复精华液。分别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使用前后皮损改善情况。结果共完成149例,脱落11例,完成实验中,观察组73例,对照组76例。使用受试品14d,28d,使用前后炎l生皮损及总皮损数较首诊日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重楼、马齿苋提取物、透明质酸钠的清痘修复精华液能辅助改善痤疮皮损。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肋骨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例原发性肋骨血管肉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血管肉瘤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D31、CD34。结论:肋骨原发性血管肉瘤极少见,结合组织学形态并联合应用多项血管内皮标记物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局部手术切除和结合术后放化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6.
伴骨髓瘤的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伴骨髓瘤的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国内8例伴骨髓瘤的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伴骨髓瘤的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多系统受累疾病,严重的感觉运动性神经病变症状常为患者的主诉,其他主要表现有器官肿大、内分泌病、皮肤改变等。发病多为中青年男性,影像学检查除溶骨性骨破坏外,易伴成骨性骨改变。6例经治疗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死亡。结论:伴骨髓瘤的POEMS综合征是骨髓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27.
肥大细胞脱颗粒和激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在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与微血管密度明显相关且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5].  相似文献   
28.
道地药材建泽泻的RAPD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为了探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遗传变异的大小,并建立道地药材的品质鉴定方法。方法:运用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福建、江西、四川产的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进行了研究。结果: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结论:RAPD技术可作为鉴别道地药材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抗凝血酶(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未缓解、复发时AT活性水平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分型或分期患者AT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初发组、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1);初发、部分缓解及复发组AT活性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各分期之间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同分型之间AT活性无明显差异;多发性骨髓瘤Ⅱ、Ⅲ期患者AT活性较Ⅰ期患者降低(P(0.05);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组患者与缓解组比较,AT活性显著降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AT活性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变化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AT活性不仅反映血液病患者抗凝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T活性水平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具有相关性,AT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后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6例正常健康人,9例AA,17例MDS,24例AL患者的外周血CD34+百分比,CD34+绝对数值及单个核细胞数目,结合临床资料进行Kruskal-Waillis检验?结果:AA患者的CD34+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值与正常健康人水平类似(P > 0.05),单个核细胞数较正常健康人低(P < 0.01)?MDS?AL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均高于正常健康人水平(P < 0.01,P < 0.05),单个核细胞数与正常健康人无差异(P > 0.05)?MDS高危组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高于低危组(P < 0.01),单个核细胞数两组类似(P > 0.05);AL的CD34+百分比和绝对数值及单个核细胞数目高于MDS组(P < 0.05)?17例中短期随访内3例MDS发生演变,患者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值进行性增高,余疾病相对稳定者未见显著改变?结论:MDS和AL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CD34+细胞水平异常增高现象,并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CD34+水平的检测有助MDS类型演变和预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