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构建特异性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为探索RNA干扰(RNM)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VEGF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Keynolds设计原则,针对VEGF的序列及二级结构选择靶序列,设计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RNA,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RNAi-H1质粒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l的真核表达载体pRNAi-H1VEGF siR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K和DNA测序进行鉴定。结果构建针对人VEGF的RNM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K和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针对人VEGF的RNM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22.
总结2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外科处理方法及效果. 临床资料 2002年至2009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47例,其中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共23例.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9岁,平均59.3岁.冠状动脉内膜完整17例,其中夹层仅累及冠状动脉开口13例,冠状动脉血管形成夹层4例;冠状动脉内膜撕裂6例.累及左冠状动脉5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0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受累8例.  相似文献   
23.
1978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右心系统心内膜炎病人32例.现就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7~56岁,平均29.5岁.病程10天~21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反复发生肺炎和肺栓塞13例,右心功能不全11例,同时有左心功能衰竭2例.25例经抗生素治疗,手术前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阳性1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样葡萄球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4例、肠球菌2例、表皮样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混合感染1例、霉菌2例.合并心脏畸形19例;心脏手术后感染心内膜炎4例,介入治疗后心内膜炎4例,其中起搏器安置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2例、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各1例;静脉吸毒成瘾者心内膜炎4例;不明原因三尖瓣心内膜炎1例.合并左心瓣膜心内膜炎7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和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术前窦性心律患者58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术后房颤组(AF组)和术后窦性心律组(SR组).纳入评估的危险因素共29个,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选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全组中118例发生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0.1%.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慢性肺部疾病、左室质量分数、左心房容积、右心房容积、三尖瓣反流、心功能衰竭、瓣膜病理类型、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血清镁浓度及血清钾浓度等12个危险因素对术后房颤的影响较为显著;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左心房容积、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和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年龄、左心房容积、术后人工二尖瓣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和术后血清钾离子浓度是窦性心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并总结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特点及其成形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1月329例因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信件、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329例患者中男215例,女114例;年龄40~81岁,平均(54.6±9.3)岁;二尖瓣中度反流97例,重度反流232例;二尖瓣成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围手术期死亡8例(2.4%),年龄≥60岁、病程≥5年、左心室射血分数<50%、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321例(97.6%),术后在院期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321例患者中失访32例,289例随访1~150个月,平均(46.9±32.0)个月,随访率90.0%。从321例患者中筛选出随访时间≥12个月的287例(89.4%)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术后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9.1%、97.0%、89.2%,二尖瓣再次手术免除率分别为98.0%、96.5%、87.7%。从287例患者中筛选出有完整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的196例(68.3%)患者进行术后远期二尖瓣再次中重度反流事件生存分析,术后3年、5年、10年二尖瓣再次中重度反流免除率分别为88.6%、81.4%、70.4%。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根据病变特征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获得良好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26.
总结2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外科处理方法及效果.临床资料 2002年至2009年5月我们共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47例,其中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共23例.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9岁,平均59.3岁.冠状动脉内膜完整17例,其中夹层仅累及冠状动脉开口13例,冠状动脉血管形成夹层4例;冠状动脉内膜撕裂6例.累及左冠状动脉5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0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受累8例.  相似文献   
27.
方法 1979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随访837例瓣膜置换患者,年龄19~84岁,包括主动脉瓣置换478例(378例置换标准St.Jude瓣,78例置换Master系列瓣,22例置换HP系列瓣),其中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50例;二尖瓣置换359例(266例置换标准St.Jude瓣,93例置换Master系列瓣),其中有369例术前心功能NY-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合并反常低跨瓣压差及低心搏量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入选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于上海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就诊的188例单纯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瓣口面积≤1 cm2,左心室射血分数≥50%)。定义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35 mL/m2为低每搏量(low-flow,LF),SVi≥35 mL/m2为正常每搏量(normal-flow,NF);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mean gradient,MG)40 mmHg为低跨瓣压差(low-gradient,LG),MG≥40 mmHg为高跨瓣压差(high-gradient,HG),据此将患者分为4组:NF/HG(n=59)、NF/LG(n=30)、LF/HG(n=80)和LF/LG(n=19)。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心脏超声数据,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在院死亡情况及随访期总体生存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9±32)个月,在院死亡情况为NF/HG组1例(1.7%),NF/LG组2例(6.7%),LF/HG组10例(12.5%),LF/LG组2例(10.5%)。随访期内各组总体生存率为NF/HG组72%,NF/LG组92%,LF/HG组55%,LF/LG组84%(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心指数和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心指数、瓣膜血管性阻抗、体外循环时间、心房颤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因素(P0.05)。结论:LF/LG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短期预后比NF/HG组和NF/LG组差,与LF/HG组预后相当;但LF/LG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优于NF/HG组和LF/HG组,比NF/LG组差。  相似文献   
29.
【】 目的 分析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衰败(EBF)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长海医院2001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接受生物瓣置换术后EBF的临床资料。在PuBmed通过主题词“bioprosthesis”、“heart valve prosthesis”、“early failure”、“bioprosthesis failure” 对1994-2014年EBF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回顾。结果 共发现3例(占生物瓣置换病例的0.5%),EBF原因分别为自身瓣叶粘连、代谢综合症导致生物瓣早期钙化、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文献回顾收集病例报告14例,其中生物瓣与自身瓣叶粘连6例(42.9%);患者本身代谢异常3例(21.4%);术后早期生物瓣血栓形成2例(14.3%);慢性炎症反应2例(14.3%);手术操作不当1例(7.1%)。结论EBF少见,但后果严重,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0.
目的为提高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我国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方法纳入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患者共4 0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6例(46.53%),女2156例(53.47%);年龄45.90±13.60岁。根据左侧房室瓣的手术部位,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手术组(n=1910)、主动脉瓣手术组(n=724)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n=1398)3组;并将纳入患者的60%作为建模亚库(n=2418),40%作为验证亚库(n=1 61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据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权重系数及其变量类型构建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结果总在院病死率为4.74%(191/4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OR=1.33,95%CI(1.071,1.648)]、主动脉瓣狭窄[OR=1.34,95%CI(1.082,1.659)]、慢性肺部疾病[OR=2.11,95%CI(1.292,3.455)]、左心室射血分数[OR=1.55,95%CI(1.081,2.234)]、术前危重状态[OR=2.69,95%CI(1.499,4.821)]、心功能分级(NYHA)[OR=2.75,95%CI(1.343,5.641)]、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R=3.02,95%CI(1.405,6.483)]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OR=4.16,95%CI(1.979,8.766)]为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各组预测校准度较好,H-L卡方检验P均〉0.05(建模亚库组:χ^2=1.615,P=0.830;验证亚库组:χ^2=2.218,P=0.200;二尖瓣手术组:χ^2=5.175,P=0.470;主动脉瓣手术组:χ^2=12.708,P=0.090;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组:χ^2=3.875,P=0.380),而ROC曲线下面积均〉0.70[建模亚库组:0.757,95%CI(0.712,0.802);验证亚库组:0.754,95% CI(0.701,0.806);二尖瓣手术组:0.760,95%CI(0.706,0.813);主动脉瓣手术组:0.803,95%CI(0.738,0.868);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0.727,95%CI(0.668,0.785)]。成功建立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为: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慢性肺部疾病3分,左心室射血分数(40%-50%2分3、0%-40%4分、〈30%6分),术前危重状态3分,NYHA分级Ⅲ-Ⅳ级4分,同期CABG 4分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110μmol/L5分。结论三尖瓣关闭不全等8个因素为影响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通过该模型建立的评分标准对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