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2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 对我国红带锥蝽进行核型及C带分析,了解其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C带染色情况.方法 以采自广东顺德的雄性红带锥蝽精巢组织为实验样本,通过滴片法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进行Giemsa染色和C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同时观察异染色质所在位置,进行显微拍照并记录每条染色体长臂、短臂和全长,分析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和...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感染DENV 2后,体内病毒载量随饲养时长变化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05只白纹伊蚊100%人工感染后,分别于第2、4、6、8、10d随机取蚊,共3个重复,每个重复至少20只蚊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蚊体内DENV 2载量,记录CT值。计算并比较各组蚊虫病毒载量、阳性率等。结果白纹伊蚊感染DENV 2后第2、4、6、8、10d病毒载量中位数为2.24×103-1.99×106 copies/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1);阳性率为81.6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1)。其中,白纹伊蚊体内病毒载量变化特点为:以第2d时病毒载量为基线值,第4d显著降低,第6d回升至第2d水平,第8、10d逐步升高;白纹伊蚊DENV 2阳性率变化特点:感染后第2d阳性率100%,第4d时降至81.67%,且随后保持稳定。结论白纹伊蚊感染DENV 2载量随饲养时长变化先降低后升高,阳性率先升高后降低,因此中应根据A科研需要合理选择饲养时长。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构建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通过免疫筛选获得曼氏裂头蚴病诊断候选抗原基因。方法 提取曼氏裂头蚴虫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构建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用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免疫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6.25 × 106 pfu/mL,重组率为100%,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100 bp。经免疫筛选获得12个阳性克隆,分为Sm⁃Ⅰ、Sm⁃Ⅱ、Sm⁃Ⅲ和Sm⁃Ⅳ4类,其代表克隆为Sm60⁃1、Sm58⁃1、Sm20⁃1、Sm22⁃3,插入片段长度分别为1 134、1 063、883、969 bp,编码蛋白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抗原多肽、胞质抗原、核糖体蛋白S4样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获得了4类阳性克隆,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利什曼病在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即皮肤利什曼病(CL),粘膜利什曼病(McL)和内脏利什曼病(VL)。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通过媒介白蛉叮咬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储存宿主再叮咬健康人而传播  相似文献   
85.
目的实验室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变化及其致病性,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福建省采集的广州管圆线虫L3经口、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皮肤接触等途径感染SD大白鼠,观察感染效果。从SD大白鼠粪便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人工繁殖的福建子代福寿螺,25.5~26.5℃条件下,分别置于无水环境和水族环境饲养,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规律、发育进程、分布状况、不同发育期幼虫形态特征及诱导的病理变化等。结果L3经口感染的感染率较其他感染途径为好;无水环境中的福寿螺在休眠状态不影响广州管圆线虫发育;实验室完成一个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最短为50d;休眠状态螺体L3出现前期为16.5d,水族环境螺L3出现前期为18.5d,鼠粪L1开放前期为33.5d。L3主要分布于感染螺的肺、肌肉及肝脏等处,螺肺囊可出现明显的L2、L3结节病理表现。折光颗粒、头部特征、鞘膜变化是各期幼虫形态特征的主要鉴别指标。观察期感染鼠多数死亡,虫卵诱导的肺纤维化和肺动脉虫栓是主要死因。结论经口感染大白鼠及感染性螺置休眠状态是维持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较好的方式。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长短取决于中间宿主及环境温度。螺肺的特殊结构和幼虫结节病理表现为创立新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大山区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西南部大山区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种类众多,家畜的EPD所占比率最大,约占总EPD的68.1%,动物宿主的重要性超过人宿主,认为在此类地区应重视和解决动物血吸虫病问题。  相似文献   
87.
蜱虫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可携带病原体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病。经蜱传播的疾病统称为蜱媒传染病。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尤其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相对大气压和风速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对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建立蜱媒传染病的气象模型和早期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89.
经过70余年有效防治,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正向控制和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内脏利什曼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疫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3岁6个月,均因运动耐力下降就诊,患儿分别于2.5年和1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电极(1例植入单腔起搏器,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部;另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位点为右房+右室心尖部),术后分别设置起搏频率为100~140次/分和110~180次/分。入院后心脏B超示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5~0.50和0.35~0.40。考虑为心室起搏频率过快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均予其下调起搏频率为70~140次/分。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随访时2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