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22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 对我国红带锥蝽进行核型及C带分析,了解其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C带染色情况.方法 以采自广东顺德的雄性红带锥蝽精巢组织为实验样本,通过滴片法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进行Giemsa染色和C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同时观察异染色质所在位置,进行显微拍照并记录每条染色体长臂、短臂和全长,分析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和...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感染DENV 2后,体内病毒载量随饲养时长变化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05只白纹伊蚊100%人工感染后,分别于第2、4、6、8、10d随机取蚊,共3个重复,每个重复至少20只蚊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蚊体内DENV 2载量,记录CT值。计算并比较各组蚊虫病毒载量、阳性率等。结果白纹伊蚊感染DENV 2后第2、4、6、8、10d病毒载量中位数为2.24×103-1.99×106 copies/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1);阳性率为81.6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1)。其中,白纹伊蚊体内病毒载量变化特点为:以第2d时病毒载量为基线值,第4d显著降低,第6d回升至第2d水平,第8、10d逐步升高;白纹伊蚊DENV 2阳性率变化特点:感染后第2d阳性率100%,第4d时降至81.67%,且随后保持稳定。结论白纹伊蚊感染DENV 2载量随饲养时长变化先降低后升高,阳性率先升高后降低,因此中应根据A科研需要合理选择饲养时长。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构建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通过免疫筛选获得曼氏裂头蚴病诊断候选抗原基因。方法 提取曼氏裂头蚴虫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构建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用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免疫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6.25 × 106 pfu/mL,重组率为100%,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100 bp。经免疫筛选获得12个阳性克隆,分为Sm⁃Ⅰ、Sm⁃Ⅱ、Sm⁃Ⅲ和Sm⁃Ⅳ4类,其代表克隆为Sm60⁃1、Sm58⁃1、Sm20⁃1、Sm22⁃3,插入片段长度分别为1 134、1 063、883、969 bp,编码蛋白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抗原多肽、胞质抗原、核糖体蛋白S4样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获得了4类阳性克隆,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陈韶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1,(5)
利什曼病在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即皮肤利什曼病(CL),粘膜利什曼病(McL)和内脏利什曼病(VL)。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通过媒介白蛉叮咬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储存宿主再叮咬健康人而传播 相似文献
85.
目的实验室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进一步了解其生长变化及其致病性,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福建省采集的广州管圆线虫L3经口、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皮肤接触等途径感染SD大白鼠,观察感染效果。从SD大白鼠粪便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人工繁殖的福建子代福寿螺,25.5~26.5℃条件下,分别置于无水环境和水族环境饲养,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规律、发育进程、分布状况、不同发育期幼虫形态特征及诱导的病理变化等。结果L3经口感染的感染率较其他感染途径为好;无水环境中的福寿螺在休眠状态不影响广州管圆线虫发育;实验室完成一个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最短为50d;休眠状态螺体L3出现前期为16.5d,水族环境螺L3出现前期为18.5d,鼠粪L1开放前期为33.5d。L3主要分布于感染螺的肺、肌肉及肝脏等处,螺肺囊可出现明显的L2、L3结节病理表现。折光颗粒、头部特征、鞘膜变化是各期幼虫形态特征的主要鉴别指标。观察期感染鼠多数死亡,虫卵诱导的肺纤维化和肺动脉虫栓是主要死因。结论经口感染大白鼠及感染性螺置休眠状态是维持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较好的方式。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长短取决于中间宿主及环境温度。螺肺的特殊结构和幼虫结节病理表现为创立新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87.
蜱虫在吸食动物血液的同时可携带病原体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病。经蜱传播的疾病统称为蜱媒传染病。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尤其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相对大气压和风速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对蜱媒传染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建立蜱媒传染病的气象模型和早期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89.
90.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3岁6个月,均因运动耐力下降就诊,患儿分别于2.5年和1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电极(1例植入单腔起搏器,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部;另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位点为右房+右室心尖部),术后分别设置起搏频率为100~140次/分和110~180次/分。入院后心脏B超示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5~0.50和0.35~0.40。考虑为心室起搏频率过快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均予其下调起搏频率为70~140次/分。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随访时2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