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大口径低位吻合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老年胆管结石并胆总管下段狭窄患者,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大口径低位吻合术(改良CD)治疗患者32例与同期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CJ)45例患者比较围手术期指标和远期疗效指标。结果吻合时间改良CD组显著少于CJ组,P〈0.01;吻合口瘘、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围手术期死亡、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返流改良CD组显著多余CJ组,P〈0.01;胆道感染、吻合口狭窄、盲端(袢)综合征、结石复发、再手术等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D治疗老年胆管结石并胆总管下段狭窄近期疗效优于CJ,但远期疗效相当,CJ不能被取代。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中药预防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的价值。方法:对择期腹部大手术(手术时间≥2h)患者1537例,随机分成预防组781例和对照组756例,分别采用中药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平均每天胃液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时间、置胃管时间、胃瘫发生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预防组和对照组对比,日均胃液引流量少,肠鸣音恢复时间和置胃管时间短,胃瘫发生率低,胃瘫恢复快。结论:腹部术后早期应用中药治疗,能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对预防腹部大手术后胃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3.
两孔法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金标准”。LC拥有更多优点的基础是微创,因此,从其问世以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原来经典“四孔”LC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三孔、两孔法LC。目前,两孔法LC国内外报道病例甚少,我科2005年12月~2008年4月共开展两孔法LC57例,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胆道蛔虫疾病中的作用.方法:67例胆道蛔虫症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并给予解痉止痛、利胆驱虫、抗感染等手段处理.结果:本组67例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2~20 d,平均5 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驱虫彻底,复发率低,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肝脓肿和急性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Elder sever acute pancreatitis,E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52例≥60岁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2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26例。结果治疗组1周APACHEⅡ评分为(8.8±1.9),2周Balthaza CT评分为(3.3±1.2),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4.6±2.4)d,住院时间(58.2±11.6)d,对照组对应指标为(11.2±2.5),(4.8±1.6),(6.9±1.6)d,(71.6±8.6)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05,P〈0.001。治疗组手术干预率7.7%(2/26),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3.1%(6/26),严重腹胀发生率46.2%(12/26),病死率23.1%(6/26),对照组对应指标30.8%(8/26),61.5%(16/26),76.9%(20/26),50.0%(13/26),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ESA P能加快降低血淀粉酶,降低1周APACHEⅡ评分和2周Balthaza CT评分,降低手术干预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6.
出血是EST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治疗中较多见,往往在大出血时病情凶险,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共施行EST1240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处出血463例,其中有6例因出血量大,经多种止血治疗无效后行介入栓塞止血处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gallstone cholecystitis,AGC)由于胆囊充血水肿,周围组织粘连,胆囊三角区解剖层次不清等因素,是否适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nmy,Lc),曾有争议,并做列为Lc的绝对禁忌症。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手术技巧的提高和丰富的积累经验,这种“金标准”已被打破,并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开来心。本文回顾总结我院2005年5月~2005年12月18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实施LC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解高血压对颈总动脉壁的损害情况。方法:选择同一年龄段的50例高血压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200根颈总动脉进行检查,测量其动脉内径,动脉壁内膜-中层厚度,计算管壁厚度与血管内径比值,测量血流速度,观察血流分布。结果: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厚度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中药腹部外敷及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自拟中药组方消饮散腹部外敷及灌肠,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芒硝腹部外敷及生大黄灌肠.观察两周后总结疗效.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腔积液测定评分;腹内压测定分级评分;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腹部外敷及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积液简单、易行、安全,针对性强,能促进腹腔积液的吸收,减轻腹腔内高压(IAH),加速肠功能恢复,减少胰腺假性囊肿或胰腺、胰周脓肿的发生率,降低中转手术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切口隔离技术在预防腹部切口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成隔离组1300例和对照组1249例,对2组患者根据手术术式统计切口感染率,再根据切口感染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切口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和隔离组总切口感染率分别是5.9%(76/1300)和2.6%(32/1249)、切口感染率分别为胆囊切除术13.4%(40/300)和3.1%(9/280)、结肠癌根治术14.7%(24/165)和3.5%(6/159)、肠梗阻手术13.6%(15/108)和3.2%(13/114)、胃切除术9.6%(18/187)和1.8%(3/169)(P<0.01);胆道探查术9.3%(13/145)和2.9%(4/153)、WHIPPLE14.6%(8/55)和1.8%(1/56)、胆肠吻合术10.6%(9/85)和2.3%(2/88)(P<0.05);肝叶切除6.3%(6/95)和2.3%(2/86)、脾切除术5.3%(5/95)和1.2%(1/87)、门奇断流术4.6%(3/65)和1.8%(1/57)(P>0.05).Ⅰ类切口感染率对照组和隔离组分别是2.0%(6/305)和1.4%(4/280)(P>0.05);Ⅱ、Ⅲ类切口感染率7.0%(70/995)和2.9%(28/969)、老年人(≥60岁)12.6%(36/286)和3.6%(10/279)、急诊手术10.0%(38/381)和2.8%(10/362)、手术时间≥3 h 9.0%(39/435)和2.8%(12/426)、伴糖尿病14.5%(21/145)和4.9%(6/123)、伴肥胖12.3%(40/325)和3.9%(12/310)、伴营养不良8.5%(39/458)和3.2%(14/433)、伴恶性肿瘤8.6%(40/465)和3.0%(15/496)(P<0.01);择期手术4.1%(38/919)和2.5%(22/887)、年轻患者(<60岁)3.9%(40/1014)和2.3%(22/970)、手术时间<3 h 4.3%(37/865)和2.4%(20/823)、不伴糖尿病3.9%(45/1155)和2.3%(26/1126)、不伴肥胖3.7%(36/975)和2.1%(20/939)、不伴营养不良4.4%(37/842)和2.2%(18/816)、不伴恶性肿瘤4.3%(36/835)和2.3%(17/753)(P<0.05).结论 切口隔离技术能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