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对罗库溴铵作用时效及药物代谢的影响,指导罗库溴铵在此类患者中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指导肝胆手术麻醉的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30例,分为梗阻性黄疸组(n=15)、对照组(n=15)。两组麻醉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药效学研究: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记录药效学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差异。药物代谢研究:分别于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30、60、90、120、180min等时点采集血样,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罗库溴铵体内代谢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阻性黄疸组T1(4个成串刺激第一次颤搐反应)恢复到对照值(T1值的平台期)10%、25%、50%、75%的时间、TOF比值(TOFR)70%的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指数较对照组均延长(P<0.01)。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检测30、60、90、120、180min等时点患者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发现60、90、120min等时点梗阻性黄疸组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罗库溴铵临床有效作用时间延长和恢复时间延长,罗库溴铵的代谢较正常患者减慢;临床上此类患者使用罗库溴铵时,应该适当延长追加药物的时间,术中、术毕建议使用肌松监测仪指导合理用药及麻醉拔管。 相似文献
8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集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日渐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辨证分型、主方加减及成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如针灸、外洗及综合疗法.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施治中应标本兼顾,并将活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另可开展中医药针对某一临床证状的研究;临床科研设计应做到随机、对照,并以客观指标做为评定疗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慢性下肢缺血的各种方法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6月,共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48例。单纯药物治疗13例,腔内介入治疗31例,下肢旁路或原位动脉重建7例。结果药物治疗:改善9例,无改善3例。下肢旁路或原位动脉重建治疗:明显改善6例,改善1例,无改善1例,后进展为截肢1例,脑出血死亡1例。腔内成形治疗:明显改善5例,改善16例,无改善9例(未能成功行球囊扩张5例),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等对于每位下肢慢性缺血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选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0例25条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根据影像学特征差异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4条,小隐静脉曲张4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条,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8条,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条、左髂静脉受压1条,布加氏综合症2条。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后,以上病例均治愈或症状缓解。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根据不同复发原因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留置双腔Cuff导管建立血透通路方法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颈内静脉留置双腔Cuff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均透视下成功留置双腔Cuff导管,成功率100%。置管后隧道出血2例,经压迫均止血;隧道口感染2例,局部加强换药,并口服抗生素治愈。无一例发生气胸、血胸、空气栓塞、静脉撕裂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9例,导管使用时间为2—25个月。结论X线透视下操作结合术前彩超评估血管情况及体表定位,可使留置双腔Cuff导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研究4种(3类)甘草甜素药物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_4)损伤培养人肝细胞(L-02)的保护作用及差异,筛选出疗效好的药物,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培养L-02,用复方甘草酸单铵(Compound ammonium glycyrrhizin,CAG)、复方甘草酸苷(Compound glycyrrhizin,CG)、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ihizinate,DG)和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 hizinate,MI)分别进行保护,再经D-GalN或CCl_4处理.观察肝细胞生长状态、测定AST及LDH酶活力、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从而评价CAG、CG、DG和MI对D-GalN和CCl_4损伤L-0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浓度为1mg/ml时,CAG、CG、DG和MI均能显著抑制D-GalN和CCl_4所致的AST及LDH释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其中CAG抑制D-GalN所致的AST效果显著优于CG、DG和MI(P<0.05);CAG抑制CCl_4所致的AST及LDH释放的效果显著好于DG和MI;CG抑制D-GalN所致的AST和LDH释放效果显著(P<0.05)好于MI.浓度为1 mg/ml的CAG、CG、DG和MI 4种药物均能显著抑制2种化学损伤细胞内的GSH降低,其中CAG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1 mg/ml的CAG、CG、DG和MI 4种药物对D-GakN和CCl_4致人肝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SH降低相关.4种甘草甜素药物,CAG保护肝细胞效果最为显著,CG、DG和MI作用依次减低.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应用前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有镇痛需求的初产妇425例,宫内孕37~40周,年龄22~30岁,BMI 22~28 kg/m2,ASA Ⅱ级,其中2018年1—6月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n=213),2018年8月完成信息化分娩镇痛管理系统建设,2019年1—6月分娩的产妇为研究组(n=212)。两组产妇均选择L3-4椎间隙穿刺置管,镇痛药配方为0.075%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镇痛模式为程控脉冲给药+自控给药。研究组产妇可以通过iPainfreeTM镇痛管理系统进行反馈,若VAS疼痛评分≥4分或半小时内自控按压≥2次,麻醉科医师给予补救镇痛。主要观察指标为分娩镇痛期间最高VAS疼痛评分和VAS疼痛评分≥7分的比例。次要指标包括镇痛泵按压次数、被动和主动补救镇痛次数,产妇满意度,以及产程时间、器械助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最高VAS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7分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减少(P<0.05),有效按压次数、主动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增多(P<0.05),产妇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两组产程时间、器械助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分娩镇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疼痛,增加产妇的满意度,提高分娩镇痛的质量。 相似文献
89.
由原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总工程师(退休高级工程师)韩九林设计的安全齿科麻醉针已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426900Y。安全齿科麻醉针可解决现有产品在使用时容易划破手引起感染,具有操作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90.
【目的】比较糖尿病(DM)在综合医院全程治疗与医院-社区一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在本院首诊的1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不同诊疗方式分为A组(医院-社区一体化治疗组)与B组(本医院治疗组),A组患者按照转诊指标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与辖区内6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进行治疗,B组为综合医院治疗组不参加双向转诊,采用本院内分泌科全程治疗的模式,治疗周期1年。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平均动脉压(MAP)、甘油三脂并记录就诊所花的费用及时间。【结果】治疗1年后,A组患者FPG(6.6±0.8)mmol/L,明显低于B组(7.9±1.4)mmol/L;A组患者血压及平均动脉压(MAP)较治疗前明显平稳且优于B组(P值均〈0.05)。A组平均每季度医疗费用、就医花费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诊治DM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