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7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高压患者术后控制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一直是临床医师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气体(N0)可选择性松弛肺血管平滑肌,但对肺血管出现组织学改变者,吸入NO后效果如何尚未见报道。本院收治两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应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进行手术,术后吸入低浓度NO气体治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1.男性,11岁,26kg,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例2.男性,28岁,49.5kg,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大剂 相似文献
52.
经腹腔镜妇科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内环境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术中为了更好地暴露术野和方便操作,有时需要气腹(气腹压力为15~20mmHg)和头低位25~30度。腹腔压力增高和头低位后,腹腔脏器向头侧移位,膈肌抬高,容易引起气管内导管移位,导致严重并发症[1~3]。本研究对3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病人术中气管导管位置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卵巢囊肿切除术、宫外孕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畸胎瘤切除术和附件囊肿切除术等无明显心肺系统疾病、ASAⅠ~Ⅱ…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无痛胃镜检查中不同入镜时点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18~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联合丙泊酚1.5mg/kg麻醉。分别于患者入睡且睫毛反射消失后即刻(A组)和30s(B组)入镜开始检查。若入镜时有呛咳及明显体动反应,则追加丙泊酚0.5mg/kg。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_0)、入镜前(T_1)、胃镜过咽喉部(T_2)和术毕(T_3)时的HR、BP和SpO_2,及入镜时呛咳、呃逆、体动等反应、术毕清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与T_0时比较,T_1时两组患者的MAP明显降低(P0.05),T_2、T_3时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时点HR、MAP和Sp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镜时A组呛咳和体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呃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清醒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用量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在患者入睡且睫毛反射消失后30s入镜检查可以降低呛咳和体动发生率,减少丙泊酚总用量和缩短苏醒时间,且对呼吸和循环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4.
挥发性麻醉药在临床已应用多年,研究表明其对血管平滑肌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间接作用点在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直接作用点在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细胞,挥发性麻醉药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作用影响的机制目前了解甚少。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功能的调节,如通过释放内皮依赖性松弛因子(EDRF)等,在调节血管张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麻醉药在内皮及内皮释放的血管活性因子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55.
56.
正患者,男,60岁,60kg,因右房肿瘤拟于全麻低温CPB下行右房肿瘤切除术,既往无手术史。患者入院时颈静脉充盈,平卧后头面部肿胀,半坐位后好转,予强心、利尿治疗后,症状好转。心脏彩超:右房42 mm,顶部占位2.5cm×5.5cm×10cm,占右房容积50%~60%,并部分堵塞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57.
58.
脑血管周围间隙(PVS)是包绕在脑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的微小组织间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可引起脑内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对PVS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EPVS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和评估方法、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脏肿瘤手术切除患者的麻醉处理情况,其中左房黏液瘤18例,右房黏液瘤5例,横纹肌瘤2例,其他肿瘤3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及哌库溴铵静注。麻醉维持给予间断注入舒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并酌情吸入异氟烷辅助麻醉。结果麻醉诱导时发生低血压者6例(21.4%);体外循环(CPB)前发生高血压者2例(7.1%),窦性心动过缓6例(21.4%),心房纤颤者5例(17.9%);CPB后发生低血压6例(21.4%),心动过缓4例(14.3%),以上症状经用药物处理后得到控制。其余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平稳。结论心脏肿瘤患者需加强麻醉前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