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观察接受中国现行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在治疗1年内免疫功能恢复、病毒抑制效果,以及耐药性产生和发展情况。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156例病人,基线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病人比例为5.1%,治疗6和12个月后,分别上升到71.1%和70.8%;病人治疗前的CD4细胞数平均值为191个/μl,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达到324个/ml和327个/ml。基线样本的耐药性检测未发现主要耐药突变,治疗6个月有5例(5.2%,5/97)出现耐药突变,治疗12个月后增加到12例(10.6%,12/113),其中7例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失败的相关因素是:近1个月内有漏服史(调整OR值:AOR=12.6,P=0.0002)、基线CD4细胞数在100个/μl以下(AOR=6.6,P=0.0026),均为耐药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静脉吸毒以外的途径感染则是减少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AOR=0.2,P=0.0244)。结论大多数艾滋病病人在抗病毒治疗一年内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但是耐药突变率也在不断升高,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的发生,保证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针对中国主要HIV-1流行株优化的实验室自建耐药基因型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 in-house)的扩增效果及检测敏感度.方法 选取中国主要流行亚型的B、CRF07 _BC、CRF01_AE亚型各10份样本,这些样本为2007 -2009年本实验室采集采自河南、新疆、湖南三地已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样本,并已确定亚型.选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Nuclisens Easy Q方法对选取的30份样本的病毒载量平行进行3次病毒载量检测,取平均值作为载量数值.对每份样本用HIV阴性血浆进行5个浓度的梯度稀释,稀释为> 1000、401~1000、101 ~400、50 ~100和<50拷贝/ml 5个浓度梯度.提取核酸后,进行RT-PCR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扩增结果,确定每种亚型的扩增效果和最低检测限.随机选取12份样本的初浓度和最低浓度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耐药结果分析和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 所选样本的病毒载量介于2.03×102 ~5.92×104拷贝/ml之间.自建的In-house法对载量50 ~1000拷贝/ml范围的样本仍可达到较高的扩增效果(86%).样本稀释前后耐药位点相似,序列一致性在97%以上,在低病毒载量时优势病毒株的检测则更敏感.结论 自建的实验室方法的灵敏度较高,对低病毒载量水平的样本仍有较高的扩增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一种实验室自建(in-house)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方法从2008-2010年已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in-house法)的样品中抽取204份再次进行基因型检测,包括核酸的提取、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对两次的耐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4份样品中,对群体耐药发生的判断上一致性很高,可达98.5%(201/204),在每种抗病毒药物是否发生耐药的判断上[92.2%(188/204)]具有一致性,对每种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程度判断一致性为81.9%(167/204),84份样品中共有159个位点在两次检测中出现耐药突变位点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不完全一致的位点有149个,蛋白酶区第71位(13/204,6.4%)和逆转录酶区第103位分别出现最多(12/204,5.9%),完全不一致的位点有10个,出现在蛋白酶区第71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第67、69、70、215、219位,以及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第90、181、221位。结论 in-house方法双重检测对耐药发生及耐药程度的判断上总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方法学尤其是混合碱基的判读上需进一步标化以达到更好的可重复性。由于混合碱基的判读会影响耐药突变位点的确定,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更加严格地执行混合碱基的判断标准和控制序列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   了解2017 —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钦州市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AIDS)中病毒基因亚型、耐药及细胞嗜性情况。   方法   选取2017 — 2019年钦州市部分新报告HIV/AIDS,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量,并对HIV的pol、env基因区进行扩增、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判定基因亚型。 利用斯坦福耐药数据库判定新报告感染者的耐药情况,利用Geno2pheno判定嗜性,并采用非参数Wilcoxon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亚型、不同嗜性之间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差异。   结果   764例新报告感染者中,CRF01_AE、CRF08_BC、CRF07_BC分别占比50.1%(383/764)、31.2%(238/764)、10.9%(83/764)。CRF01_AE中第1簇(Cluster1)、第2簇(Cluster2)分别占18.3%(70/383)、72.3%(277/383)。 48例新报告感染者发生治疗前耐药,耐药率为6.3%;CD4+T淋巴细胞数量<200个/μL的占51.4%;CRF01_AE、CRF08_BC与CRF07_BC 3种基因型之间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M(P25,P75)分别为205(41,303)、238(105,336)、308(179,394)且计数水平不全相等(P<0.0001);辅助受体利用预测有108例为CXCR4(X4),656例为CCR5(R5);X4嗜性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R5嗜性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   结论   2017 — 2019年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中存在多种病毒亚型,耐药水平较高,病毒嗜性预测分析将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8.
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08BC感染者治疗前耐药情况与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收集2018年全国治疗前耐药调查中的HIV感染者血浆样本, 提取RNA, 扩增蛋白酶和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并测序, 利用HIVdb软件进行耐药判定, 使用χ2检验分析治疗前耐药与非耐药感染者氨基酸位点突变的差异, 利用CorMut R包分析耐药位点与多态性位点间突变共变异情况, 运用HIV-TRACE软件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结果共获得来自25个省市的465个CRF08BC感染者的HIV序列, 总耐药率为17.8%(83/465),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蛋白酶类抑制剂(PIs)耐药率分别为16.6%(77/465)、1.1%(5/465)、0.9%(4/465), 其中利匹韦林(RPV)的耐药率最高(15.7%, 73/465)。位点E138A耐药突变的频率最高(11.6%, 54/465), 有6个多态性位点(S162C、K102Q、T200A、V179E、I202V、T200...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了解治疗前耐药(pretreatment drug resistance,PDR)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为艾滋病进一步扩大治疗并提高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广西钦州市2014年1月—2020年6月治疗前HIV感染者并收集现场和治疗数据,并对血样进行病毒RNA提取、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及耐药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治疗前耐药率为5.5%(116/2 122, 95%CI: 4.5~6.4),NNRTIs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 (3.1%,66/2 122)。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96.0%,其中治疗前不耐药组和耐药组分别为96.4%(1 213/1 259, 95%CI: 95.2~97.3)和89.7%(70/78, 95%CI: 80.8~95.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在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与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有关的因素包括治疗前耐药 (AOR=0.35, 95%CI: 0.15~0.82) (模型1);治疗前NNRTIs耐药 (AOR=0.30, 95%CI: 0.10~0.88) 和NRTIs耐药 (AOR=0.23, 95%CI: 0.06~0.90) (模型2);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 (AOR=0.10, 95%CI: 0.03~0.35) (模型3)。结论 广西钦州HIV感染者治疗前耐药达WHO耐药中等水平,治疗前耐药显著降低了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效果,尤其是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者。为有效遏制HIV耐药发生和传播,我国需要加强耐药监测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