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咪达唑仑单用和联合应用丙泊酚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单用和其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对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静脉注射(联用组)100例与单用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单用组)100例。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联用组流延、恶心、呕吐、躁动、咳嗽、咽部不适较单用组显著减少(P〈0.05)。胃镜检查后联用组HR、MAP、RR均显著低于单用组(P〈0.05),2组Sp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效果优于单用咪达唑仑。联用组能消除患者的痛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虽然HR、MAP、SpO2、RR有所下降,但均在安全范围,无需干预治疗,可顺利完成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Fonest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因呕血和(或)黑便入院,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68例分成2组,第1组(行Forrest分级)81例,第2组(未行Forrest分级)87例.对两组患者在内科治疗无差别的基础上,根据内镜下表现选择镜下局部喷洒药物、黏膜下注射和(或)止血夹治疗.结果 两组即时止血率为100%.第1组48 h内再出血率4.94%(4/81),4例再出血患者中Ⅰ a级1例,Ⅰ b级2例,Ⅱa级1例;第2组48 h内再出血率14.94%(13/87),13例再出血患者中活动性出血8例,近期出血5例;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组手术率2.47%(2/81),第2组手术率5.75%(5/87).两组手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结合内镜下表现进行Forrest分级,可指导内镜下治疗,达到快速有效的止血目的,同时再出血率较低.对镜下表现为Ⅰ级患者予止血夹治疗,Ⅱa级予局部黏膜下注射加喷洒药物或止血夹治疗加喷洒药物,Ⅱb级以局部喷洒药物为主,如有新鲜大血凝块则加用局部黏膜下注射或止血夹治疗;Ⅱc级和Ⅲ级无需作内镜下局部特殊治疗,对部分Ⅱc级可予局部喷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剔除术(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34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ESE治疗.结果 34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交界6例.32例经一次ESE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转外科开腹切除.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0 cm.病变位于胃体、胃底的28例均为间质瘤,胃底与贲门交界处2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手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术后随访32例,时间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ESE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并能提供准确的病理资料,具有创伤小、肿瘤一次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常出现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暖气、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因病因不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处理困难,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本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应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D,并与单用多潘立酮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常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IBS患者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美常安口服,干预周期为4周,实验期间患者不接受其他治疗。分别于实验开始、治疗2周、4周以及停药后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临床疗效及体征。结果:观察组经美常安...  相似文献   
16.
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确诊的NSAID相关性溃疡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治疗前停服NSAID,并口服埃索美拉唑片20mg,2次/d;第2组38例,继续服用NSAID,同时口服埃索美拉唑片20 mg,2次/d,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第1组痊愈20例,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在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AP)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将48例I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于入院24 h内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术后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0±1.5) 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0±2.5) d,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内镜治疗IAP,较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的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并有助于寻找IAP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早期经内镜EST联合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43例(研究组)与内科传统保守治疗的4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疗效显著。结论早期经内镜EST联合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迅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5例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35例)、EPBD组(32例)与sEST+EPBD组(38例)。EST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EST治疗,EPBD组采用ERCP+EPBD治疗,sEST+EPBD组采用ERCP+sEST+EPBD治疗。比较3组患者单次取石成功率、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单次取石成功率、术后12 h的腹痛缓解率、体温正常率、白细胞正常率、术后1周的直接胆红素正常率、ALP正常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EST+EPBD组术中出血、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均低于EPBD组与EST组(均P<0.05)。结论 ERCP+sEST+EP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可降低术中出血、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廖日斌 《内科》2012,7(3):281-28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其中23例分别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鼠齿钳钳夹治疗,4例行外科治疗。结果 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隆起部位分为食管15例(26.79%),胃34例(60.71%),十二指肠7例(12.50%)。按病变类型分为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8例,息肉7例,异位胰腺6例,囊肿6例,脂肪瘤2例,静脉曲张3例,外压10例,未发现病变3例。内镜下治疗仅黏膜切除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对27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0%。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