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大黄甘草汤联合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10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大黄甘草汤灌胃组(A组,25例),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组(B组,35例)和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大黄甘草汤组(C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大黄甘草汤灌胃;B组加用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组加用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大黄甘草汤灌胃.观察3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肝、肾功能,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血常规,血浆电解质,葡萄糖及C反应蛋白并行A-PACHE Ⅱ评分;所有患者入院时分别于治疗后24、48、96 h取血测苗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结果 治疗后24、48、96 h时,3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比较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C组患者经治疗后急性肺损伤、胸/腹腔积液、肠麻痹/梗阻、败血症等并发症与A、B组患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间断短时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能大量清除血浆炎症介质,大黄甘草汤能较好地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两者早期联合应用能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并准确了解病变范围,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大肠病变最重要的方法。近年来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在国内多家医院已广泛开展,并逐步取代双人操作结肠镜检查;但结肠镜检查是一种有创的技术操作,任何一种结肠镜检查均会给患者带来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而丙泊酚静脉辅助麻醉的开展可使患者在安静、无不适的状态下完成肠镜检查。目前无痛肠镜检查逐步得到推广并受到临床内镜医师的肯定和患者的欢迎,本研究收集我院2009-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三酰甘油血症对急性胰腺炎(AP)临床表现及其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04—2006—12我院共收治491例AP,按三酰甘油水平高低分为血脂正常组、血脂增高组、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等。结果:血淀粉酶、血钙随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而下降(P〈0.05或P〈0.01);而血糖、CHP、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平均住院日延长(P〈0.05);胸腹腔积液发生率增高(P〈0.05和P〈0.01);当三酰甘油〉5.65mmol/L时,急性肺损伤、急性肾衰竭、休克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并且病死率增加(P〈0.05);肠麻痹或肠梗阻发生率在三酰甘油增高时显示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应注意三酰甘油水平增高时,常不伴血淀粉酶的显著升高。诊治早期应警惕重症化倾向。高三酰甘油血症可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早期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SAB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治疗价值。方法 2011-07至2015-07我科收治的SABP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早期内镜治疗组(EEI)和早期非手术治疗组(ECM),每组4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N%),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长、器官衰竭发生率的区别。结果 EEI组与ECM组相比,平均住院天数[(24.8±4.8)d vs (28.3±6.1)d]明显减少,器官衰竭总发生率(30.2% vs 53.5%)明显降低,1周内腹痛缓解率(83.7% vs 60.4%)更高(P<0.05)。ECM组胰腺感染坏死发生率较EEI组有增高趋势(P=0.062)。EEI组患者ERCP治疗后WBC、N%、IL-6、TBI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1周后N%、PCT、IL-6、CRP、TBIL进一步下降(P<0.05)。ECM组治疗72 h未能使WBC、N%、PCT、IL-6、CRP、TBIL下降,予以ERCP治疗后WBC、N%、IL-6、TBIL明显降低(P<0.05);部分未行介入治疗的ECM患者治疗1周后N%、PCT、IL-6、CRP无明显降低。ERCP治疗患者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SABP综合治疗中,早期予以ERCP治疗安全、有效、可行,可改善临床症状、指标,缩短病程,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大鼠肠道微生态变化情况。方法建立急进高原缺氧模型大鼠共60只,随机选30只为3848米组A,其余30只为4767米组B,取同期正常生长大鼠30只为对照组C,分别对3组大鼠行粪便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菌群检测及粪便pH值测定,同时检测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急进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A组失调率为53%,B组失调率为87%,与C组(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缺氧模型大鼠粪便pH值失调,A组失调率为53%,B组失调率为80%,与C组(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缺氧组大鼠肠组织TNF-α和IL-6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缺氧与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高原缺氧可导致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细胞因子浸润,且随着海拔增高,菌群失调和细胞因子浸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LoVo/Adr细胞中sorcin基因的表达与细胞Ca2+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张方信  康生朝  陈嘉屿 《肿瘤》2006,26(7):641-643
目的:探讨在人结肠癌耐药株LoVo/Adr细胞中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soluble resistance related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orcin)与Ca^2+浓度的关系。方法:以Fluo-3/AM标记细胞内Ca^2+,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浓度变化;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细胞中sorcin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与亲本LoVo细胞相比,耐药LoVo/Adr细胞中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sorcin基因在LoVo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耐药LoVo/Adr细胞中,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耐药LoVo/Adr细胞中sorcin高表达没有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马强  张方信  康生朝  陈嘉屿 《医学争鸣》2006,27(15):1399-1402
目的:观察在阿霉素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产生多药耐药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明确端粒酶是否参与了多药耐药机制. 方法: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法,建立人大肠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LoVo/Adr;用MTT法鉴定耐药LoVo/Adr细胞的耐药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周期分布;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 mRNA水平在诱导耐药过程中的变化. 结果:历经8 mo 、传代67次连续培养,建立了人大肠癌耐药模型LoVo/Adr细胞株;LoVo/Adr对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环磷酰胺和5-氟尿嘧啶耐药倍数分别是61倍、14倍、3倍、9倍和1倍;LoVo/Adr细胞与LoVo细胞相比,S期细胞减少,而G1, G2期增多;亲本LoVo细胞的hTERT mRNA呈低水平表达,在阿霉素诱导初期即显著增高,随后基本保持高表达状态,并不随着耐药性增加而增强. 结论:耐药株LoVo/Adr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多药耐药性表型的耐药模型,端粒酶参与了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对胆石症术后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对185例胆石症术后患者行ERCP明确病因后,胆管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石;怀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者行乳头小切开;胆漏患者行ENBD(鼻胆管引流)或ERBD(胆道塑料支架置入)。确诊胆总管占位行ERBD或EMBE(胆道金属支架置入)。结果:182例(98%)ERCP成功。135例胆道结石成功取石。胆漏7例,5例行ENBD,2例行ERBD,SOD15例予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胆囊管结石3例,行ENBD。10例胆管肿瘤行EMBE 8例及ERBD 2例。胆总管截断2例转外科治疗。胆道系统正常10例。术后3例并发急性胰腺炎,4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4.3%。结论:内镜下ERCP能明确胆石症术后患者的病因,同时可给予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食管癌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76岁.因进食哽咽感0.5a入院.患者0.5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硬食后有哽咽感,进软食正常,无胸闷胸痛、胸部异物感、纳差等不适,在当地某县医院就诊,并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炎,给予对症治疗半月,症状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遂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见:距门齿28~32cm可见一半环周黏膜粗糙,微隆起、糜烂,Lugol液染色后病变处不着色,活检质中等,齿状线清楚,未见静脉曲张,胃窦黏膜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白相为主,散在平坦糜烂,蠕动尚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